
民居(八)
资产代码:GJA100136

冯衍集福堂
资产代码:GJA100152

名医罗俊彦府邸
资产代码:GJA100150

龙珠古民居
资产代码:GJA200008
卖家自报价(元):660,000元

董糸和古民居
资产代码:GJA100137
卖家自报价(元):640,000元

培蘭第民居
资产代码:GJA100138
卖家自报价(元):267,000元

尖山古宅
资产代码:GJA100139
卖家自报价(元):1,480,000元

王章官宅府邸
资产代码:GJA100143

将军府
资产代码:GJA100006
卖家自报价(元):2810000

民居(一)
资产代码:GJA100132
卖家自报价(元):780,000元

远和堂
资产代码:GJA100057
西塘老宅
资产代码:GJA100076

海阳书院
资产代码:GJA200001
卖家自报价(元):3,600,000元
东保老宅
资产代码:GJA100077

张英官宅府邸
资产代码:GJA100144

抚州秋溪村老宅
资产代码:GJA100081
民居(八)
本栋房屋以砖、木为原料,以木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以木梁承重,以堂屋为中心。徽派建筑结构方式,正中入口设屏门,日常从两侧出入,遇有礼节性活动,则由屏中门出入。正门入口两侧设厢房,天井下方设客房,招待来客所,是整套住宅的主体部分。木格窗间隔空间,有采光、通风、防尘、保暖、分割室内外空间等作用。格窗图案多采用暗喻和谐音的方式表现吉祥的寓意。
冯衍集福堂
冯衍集福堂占地面积总占地面积460平方米,宽度13.4米,长度32.2米。
集福堂系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由一冯姓举人建成。该举人名冯衍,字道杉,号笺冈,祖籍江西都昌。冯衍于乾隆三年(1738年)通过“乡试"录取成为举人,后又经“大挑" 进入仕途,为官廉政后很快升职,曾在云南任一知府,诰封奉直大夫,乾隆十一年(1746年)辞官返乡。返乡后开始搜罗良才名匠,筹建此屋,历时两年建成,总占地面积460平方米,两层面积720平方,作为自己辞官归隐的私宅。后因 年久失修,房屋保护不当,出现了坍塌,失去了原先的面貌, 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世人忘却。
在此屋属于厅井式建筑中的徽派建筑,前后三进两井,悬山式建筑。整屋建筑结构富有艺术表现力,尤其在装饰艺术方面更为突出,它表现在小木作、栏杆、内檐装修、雕刻、 壁塑等各方面。室内砖、木、石雕应用更是十分广泛。
通过上述各方面的突出,即可充分表现出工匠的巧思异想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美德,又是富裕人家表现财力的一种标志。整屋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徽派建筑的典型精品。
名医罗俊彦府邸
名医罗俊彦府邸位于都昌县土塘镇,建于1720年,清中朝,占地面积360平方,二进二院二层,宽度12.5米,长度26米,两层面积500平方,是一位姓罗的医学家所制。
罗俊彦(约1730年前后在世),字光美,都昌县土塘镇,清代名医。康熙三十四年(1695)春,建昌知府请其为母诊病,待俊彦到时人已瞑目,经观察后认为可救,即将病人颅顶头发一束,用陈艾熏烤,须臾复苏,再用药调治至病愈。俊彦医术高明,被俊彦治愈的患者,先后赠给他“国手佛心”、“仁心仁术”等牌匾。
龙珠古民居
龙珠古民居位于江西省,房主徐拜飏、字赓虞,嘉庆二十四年举人,南昌府教授,幼年好学,天资聪慧,乐平县学生员,家境比较富裕,自幼有志济贫,经常帮助老百姓,精于书法,秀拔卓绝自成一家。
该古宅占地180平方米,是典型徽派建筑,内卫木结构为为青砖白墙,内有一八角天井,收水为堂。内饰木雕多为劝人向善、二十四孝、渔樵耕读故事,雕工精致,寓意深刻。
董糸和古民居
董糸和古民居建筑年代清朝晚期,董糸和(1861-1921年)字翥轩,清末曾任广西知县,后升任南宁道,逢武昌起义,他弃官避居上海,后应广西都督陆荣延之约,回南宁复职,不久病故。他省钱曾出资修筑南港大坝,蓄水灌田,又捐资设置康吉会堂,赈济族中贫人,善书法,笔力雄健,文人推崇。该古宅占地180平方米,旁有佣人房、厨房;上下楼两层,典型徽派建筑风格,室内多处雕刻,前后两个天井,四水归堂,是南港村一个有名望的宅子。
培蘭第民居
徽派建筑风格独特,不仅实用性强,而且内涵丰富,被誉为“中国建筑艺术的一大派系”。
培兰第民居的木雕是这座建筑的点睛之笔。天井是徽派建筑中房屋和房屋或围墙合成的露天空地,整个宅子是封闭、保守的,惟有天井是与天通、与地相连,给人一种“别有洞天”的奇妙感觉。沿天井一周回廊采用木格窗间隔空间,采光、通风、防尘、保暖,分割室内外空间等作用。
尖山古宅
本古宅来源于雍正九年间,是内阁中羽,军机章京,史部郎中,按察使,直隶布政使,直隶总督方观承住宅,距今约有300多年历史文物,古宅遗址安徽桐城,方观承(1698-1768年),字遐谷,号问亭,一号宜田,安徽桐城人。雍正九年,被定边大将军平郡王福彭选为谋士,后经举荐,任内阁中书。乾隆二年,担任军机章京,转史部郎中。历任直隶清河道谷,直隶按察使、直隶总督。乾隆三十三年八月卒,年七十一谥恪敏,入祀贤良祠。著宜《述本堂诗集》、《御题棉花图》、《问亭集》。本古宅主要以“三雕”手法建筑,分别采用圆雕、浮雕、透雕等建筑而成。木雕在徽派建筑上,通常用于架梁、梁花、檐条、栏杆等处雕花撰花,婉转流动,琳琅满目。
王章官宅府邸
王章官宅府邸,长17.6米,宽12.37米 占地面积217.7个平方米。
王章,字闇子,号酉山。岁贡王之砺孙,王之砺,字鹏南,曾任邱县训导。父亲王应昊,诸生。大明崇祯癸酉年山东解元。顺治丁亥进士,吕宫榜,授井隆知县,改补石首县丞。邑人为建生祠。《随缘堂文稿》、《守约堂诗集》。山东著名望族王氏家族舰子湾第十世,第八世已经有两举人, 百年耕耘,终于出现“一门三翰林,父子三进士"家族世代簪缨的盛事。王章为家族第一个进士。幼年失怙,事母至孝, 为政清勤。母亲赵太孺人有传载《莱阳康熙县志》,令吾辈读之唏嘘,感叹不已。
《福州府志(清•乾隆)》记载,顺治末,王章以藩幕署连江县事。连俗争兢不胜,辄服钩吻,数倾人产。章瞿然曰:“县官不以人命为奇货,谁肯轻生者?”凡有自毒,不轻为理,浇风渐息。辛丑春,朝议迁濒海居民,章不忍残黎骚扰,因节巡界诸大吏供役以惠民,督府重章为人,戒其下勿犯。此事在《连江县志》亦有明述。
《汀州府志》王章以言事谪按察司照磨。顺治间,署武平县事。抚民课士,治简刑清,政事文学,邑人传颂不朽。 石邑从学之士,赖以成名者众,建生祠。
王暉在《今世说》中记:王酉山解井隆之绶,高卧海曲,清流映带,乔木郁盘,乃纶竿箸笠,酿黍种树,间与田夫野叟较阴晴,课蟹稻以为乐。
1、王章家族科举情况:
王舜年(顺治三年丙戌科进士 •二甲73名)
王章(顺治四年丁亥科进士 •三甲104名)
王兰升(同治十三年甲戌科进士 •二甲67名)
王寰清(光绪十二年1886三甲第178名进士,官望都县知县。)
王墀(光绪十五年己丑科进士 •三甲48名)
王塾(光绪十六年庚寅恩科进士 •三甲90名)
王巩。字廷玉,明天顺己卯年举人。直隶省肥乡、湖北罗田知县。
王岳.正德癸酉举人。
王三重,万历丁酉举人
王鸿儒,嘉靖甲子举人。直隶省玉田县、良乡县知县。苏州、绥州知州。延安府同知。
王克生,顺治甲午举人。高苑、金乡教谕。保安县、鄱 阳县知县。中城兵马司指挥。
王宗介,康熙戊子年举人。考授内阁中书。
王镕,字经甫,号衡南。乾隆甲午举人,诸城训导、定 陶教谕、蒙阴训导。
王瑾瑜。乾隆壬子年武举。
王杰,乾隆丙子武举。
王梦赍,道光乙未年举人。
王元之,字禾亭,举人清癸巳恩科顺天府举人,江苏泰兴县知县,沂水县知县。
王傒,字子齐,太学生,清知府候选同知、赏戴花翎、诰封中宪大夫。
王昌霖,字雨仲,清二品阴生、六品外用通判、农工商部主事。
王昌澄,字晋伯,邑庠生,清三品阴生、七品太常寺典薄、陆军部七品主事、度支郎主事。
2、王章撰写《太平宫碑》
【清顺治十年重修太平宫碑】 清代顺治十年为公元 1653年,碑文由进士王章撰,修真庵道士文为:“岱宗东趾两崂,千岩万壑,口崎幻口,蹲海之湄,直抵扶桑西垂,不复扬尘矣。太平胜迹古院也,不知何年,道士登明明崖,极目蓬瀛,渚屿浮沉涛霞间,幸可羽衣而至,因丹口其下,遂宫焉。迄今山中多黄冠,谈白日飞升事,不啻子之传说高曾也。则今日宫中道人之役,其亦可称亢宗乎。勉旃谨按上帝一座,崇祯戊辰创建也。三清三元,泊真武诸殿,崇祯丙子重修,顺治已丑告成,勒石永之,不第象教,用当薪传云尔。顺治十年次癸巳孟冬朔旦赐进士第东海王章撰。原任乾清宫管事西协兼视忠勇营提督太监修真庵住持道人边静宁。原任乾清宫管事提督上林苑监四署太监修真庵道人杨静悟。”
3、王章母亲《王太孺人传》
《王贞母太孺人传》
贞母赵太孺人者,莱阳王解元章之母也。解元成进士矣, 曰:解元者,以母逮解元不逮。成进士,此王子志也,滋戚也(这是多么悲伤啊)。孺人年十六归六一王公,雅娴《内则》。(《礼记》内容之一)谨事翁姑,翁姑喜以为又子也。(增加了一个女儿)公讳应昊,(王应昊,举人王之砺儿子, 王章父亲)材分英上,少治《春秋》,岁十八补邑弟子员,视擢第犹掇之也。迨一再报罢,愈益发愤下帷。驯致劳瘵。会太母逝,更瘠毁,年三十卒。时母年二十六,遗孤两眸zui余,(两周岁左右)又善病。孺人欲即死。太翁鹏南先生力护之,不得死。不饮食者七日,即几死,见匍匐来睨睨索乳者,孺人抚其顶而熟计曰:此雏或可活,吾宜活,以活此雏。 第家贫,图活不易。夭乎?死易,立孤难耳!
洎(ji等到)解元稍任履(穿鞋会走路),即授以《小 学》句读,每拜师扑(被老师责罚)。不敢以啼痕见母也,幼与羣儿戏。见有呼父牵袂为商羊舞去者。(牵着衣袖调单脚舞蹈)瞠目怪之,归而询其父,孺人指柩木示之曰:而(尔) 父也!长睡此中矣,语未竟,泪汍汍溢眶外。更瞠目大怪之。及三周父丧日,移白袷jia以缁,(换下白孝衣为黑色衣服) 解元始知为汝子泣也。已,公殡于中中霤,(屋子中央)。孺人日夜坐绩柩旁。每坐儿(使儿坐在)腋下课所读书,诵琅琅声甚习,兼出箧(qie箱子一类东西)中赫蹏尉(ti同蹄。赫蹏,古代用来书写的小绢帛,后亦借指纸,尉同慰)爱之。儿狂喜,绕母数匝,问父遗几何书?孺人太息曰:尽火之矣。吾惩(担忧)而父书,而复欲而父书耶!时值秋淋,四壁半塌,屋上茆不能为一棺蔽风雨。穷巷垝(gui倒塌)垣蒿莱芃芃(peng茂盛貌)如无居人。一㜎狡黠背潺主人逃遁。向暮,宾舍旁媪伴宿。弱儿司启闭,常以石支足始及门牡。一日,门忽仆覆,压儿户底。仓皇出寘(即置)怀中,頟(即额)左血被面,不重伤也。
歳大侵,里人相食,孺人啖糠覈,潜以麋哺儿,侑以卤蛏,蛏长寸许,视瞰一盂,三给之,母瘦儿肥。误盗夜劫,急号呼救捄(同救)应,盗遂逸。儿方病寒,闻门外剥声厉, 惊汗愈。或曰孺人之少失所天也,昊天不吊矣,之二厄又皆若有天幸焉者。解元成童后,渐与不类狎。孺人数训不已乃褫(chi)衣跽父柩侧,鞭背凡七,以头抢地哭绝痛恚,曰:汝无良,吾徒苦耳,天乎!不如蚤从而父九原也。儿亟挽扶哀吁祈好,掌其面始释。儿每有过失,辄令儿负杖前或薄笞, 或弃杖不笞,泣。自詈,以是解元不敢晨昏敖荡。日折节从长者游。师受四子尚书,兼涉梁丘、申公、二家经义,及通古今艺文凡数万言。
将军府
本建筑于清朝乾隆十三年(1748年)由举人江珩建成。此屋属于厅井式建筑中的徽派建筑,建筑面积达400多平方米。前后三进三井,悬山式建筑。整屋建筑结构富有艺术表现力,尤其在装饰艺术方面更为突出,它表现在小木作;栏杆、内檐装修;雕刻;塑壁等各方面。门窗棂格图案繁杂,多为套叠式,雕刻精美,工艺精湛。室内砖;木;石雕应用亦十分广泛,即充分表现出工匠的巧思异想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美感,又是富裕人家表现财力的一种象征。
民居(一)
清代民居,整座民居均用青砖砌筑(包括屋墙、屋内地板、走廓、天井等),设置布局合理、齐全,既有主屋,又有附屋;既有接待用的书房、厢房,又有宽阔的天井;清代民居,不仅宏伟壮观,而且融合南北风韵。本民居为两进两层两院,有198平方米。
远和堂
江南院落式天井结构建筑,“四水归堂”。天井空间小于院落,又大于常规天井,有利于采光通风;吊顶为官帽顶结构,一门三藻井寓意“连中三元”;东西厢房二层为吊楼“小姐楼”,布局增加空间实用性。典型的古庐陵地区“江右民系”为代表的建筑风格特色。
西塘老宅
此宅始建于清中期,建筑格局简洁,木构穿斗式梁架,为三开间,左右对称,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赣派民居风格,民居以砖木和砖石混合结构为主,建筑显露出青砖本身的材质,古朴、敦厚、优雅,代表了赣文化的精神内涵。
海阳书院
汪氏家祠位于黄山市休宁县海阳镇海阳中学内,海阳中学成立前曾经被作为私塾使用,建于明朝末期,占地面积约289平方,前后天井,前厅为回廊式,两边厢房,其中最大的一根冬瓜梁长约7.5米,直径40cm以上。
休宁地图仿佛一个大大的人字,由黄山南麓起笔,一撇上江西,一捺下浙江。作为休宁县城的海阳,则位于“一撇一捺”交点附件的县境东北部、休屯盆地的西端。四面环山,南凭玉几,北倚松萝,东枕白鹤,西负凤凰。
汪氏是休宁望族。海阳汪氏主要居住在休宁城西、城北一带。海阳出的两位状元都是西门汪氏子弟。古语云:“织自有锦,唯人制之;地自有灵,唯人钟之。”千百年来,钟聚一州清淑之气的海阳山水,可谓藏龙卧虎,英才辈出。休宁历史上有19位文武状元,海阳就出了2位;休宁明清两代考取进士者460余人,海阳则占据70余席,尤以汪、程、从查、夏等姓为多。老宅作为汪氏的家祠,在建造时用料就非常讲究,前进的榫卯结构,明代建筑风格明显。
东保老宅
此宅始建于清中期,建筑格局简洁,木构穿斗式梁架,为三开间,左右对称,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赣派民居风格,民居以砖木和砖石混合结构为主,其中木雕内容丰富,雕工精细,惟妙惟肖,也别有一番景象。
张英官宅府邸
张英官宅,四进三院三层,面宽23.2米,进深59米,总面积1368.8平方米。
张英(1637—1708年),字敦复,又字梦敦,号乐圃,又号倦圃翁,安徽桐城县人。清朝大臣,名相张廷玉之父。康熙六年,考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先后充任纂修《国史》、《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典训》、《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康熙四十七年,卒,谥号文端。
抚州秋溪村老宅
此古宅建于清中期,建筑格局简洁、方正,左右对称,整座建筑占地面积较大,显得大气,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赣派民居风格,建筑材质以砖木和砖石混合结构为主,木构属穿斗式梁架,内部木结构承重,使建筑历经多年风吹雨打,建筑本身只是有历史的沧桑,依旧屹立不倒。木结构上少部分图案雕刻工艺也是比较有特色,尽显人文之美。
举人大院
“举人大院”古宅是清末光绪十二年浙江梅家举人的故居,是一座以苏式园林为风景,以徽式建筑为模板,以东阳工雕刻为装饰的经典古宅。占地面积500~600平米,是一座三进三出的完整古宅,由于当地土地重新规划,古宅被迫拆除,本人购买后,亲自指导师傅分类施工,现各个主体散落古建均保存完好,具备异地复原条件。由于经历了几年的存储,有些个别部位需要修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