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徽派双戏园
资产代码:GJA100090
卖家自报价(元):35,000,000元

职思堂
资产代码:GJA100093
卖家自报价(元):1,200,000元

绍德堂
资产代码:GJA100094
卖家自报价(元):3,000,000元

聚星堂
资产代码:GJA100095
卖家自报价(元):12,000,000元

婺州民居对合院
资产代码:GJA100098
卖家自报价(元):470,000元

东阳工花厅-润德堂
资产代码:GJA100103
卖家自报价(元):1,820,000元

婺州民居蒲润书院
资产代码:GJA100110
卖家自报价(元):8,900,000元

明德堂
资产代码:GJA100112
卖家自报价(元):23,000,000元

马头方民居
资产代码:GJA100113
卖家自报价(元):18,000,000元
毓秀第
资产代码:GJA100124
卖家自报价(元):220,000元

状元楼
资产代码:GJA100126
卖家自报价(元):1,700,000元
赣派民居(二)
资产代码:GJA100128
卖家自报价(元):268,000元

进士第
资产代码:GJA100131
卖家自报价(元):720,000元

程氏官厅
资产代码:GJA100117
卖家自报价(元):2,475,000元

大夫第(三)
资产代码:GJA200002
卖家自报价(元):3,200,000元

进士府
资产代码:GJA100120
卖家自报价(元):1,620,000元

大夫第(一)
资产代码:GJA100129
卖家自报价(元):1,460,000元

司马第古宅
资产代码:GJA100141
卖家自报价(元):3,500,000元

四合院六德堂
资产代码:GJA100097
卖家自报价(元):1,460,000元

王金氏义种堂
资产代码:GJA100099
卖家自报价(元):1,560,000元

宋瑞堂
资产代码:GJA100100
卖家自报价(元):980,000元

乾隆年间戏台
资产代码:GJA100101
卖家自报价(元):470,000元

婺州民居三间两搭厢
资产代码:GJA100102
卖家自报价(元):680,000元

晚清楼下厅-福誉堂
资产代码:GJA100104
卖家自报价(元):350,000元

明珠东阳花厅乾启堂
资产代码:GJA100105
卖家自报价(元):2,180,000元
徽派双戏园
徽派双戏园,最初发现于乐平和婺源交接处的古村庄,原为村落祠堂,本祠堂戏园取材兼用之有历史年代的古树,以金丝柚为主,杉木及银杏为附,主体建筑面积有 3229 平方米,宽为 24.6 米,长为 91.6 米,两边包厢 20 余个,后面有食宿副房 200 多平方米,总3645平方米。整体建筑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气势十分恢宏。
职思堂
此宅为清嘉庆年间阶州府同知章的官厅,二进一天井,占地面积107.14 平方米。《诗经》有“无已大康,职思其居”(不可太享福,本职得承担)。主人以此堂名警戒自己及后代儿孙享乐不能过分,当时时想到自己肩负的职责。职思堂正面及侧面门罩砖雕十分细腻,雕人物戏文,内容丰富。木雕月梁、雀替、斜撑、隔扇窗、风窗、栏杆等十分精美,工艺精湛,职思堂砖、木、石作水平非常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绍德堂
此宅为程家建于明末,三进二天井,中进为接待大厅,占地面积235 平方米,建筑面积371 平方米。绍德语出韩愈:“名声垂延,绍德惟克”。绍为继承之意,绍德就是继承传扬美好的品德。绍德堂斜撑、雀替等木雕工艺精湛,石库门、砖雕垂柱门罩雕刻精美。
聚星堂
聚星堂是燕侯府君朱武勲偕其兄朱武烈于乾隆十三年(1808)所建。聚星语出《史记·天官书》:“五星皆从而聚于一舍”。寓意父慈子孝,兄爱弟敬这一忠孝的根本。整体结构体现徽派建筑之完美,占地面积约1135.05 平方米。整个结构为全封闭式,高大宏伟,豪华大方,平面布局合理,结构用料匀称,木雕构件大多采用草龙、夔龙,隔扇窗、隔扇窗繁琐而富于变化,从西至东可分为西列、中列、东列。每列又分为前、中、后多进,中间以巷子互相连接,布局合理,十分壮观。
婺州民居对合院
建筑原址坐落在义乌叶村,建成于清代嘉庆十四年(1809年),占地面积180平方米,三开间一弄对合式楼房建筑。
进门为三间通透楼下厅,中缝抬梁前后单步梁,边缝穿斗式二层楼房。再往里就是天井,青石条石做阶檐,两侧设有半间厢房,其主要功能是联通前后,靠天井一侧设有万字纹格栅窗做隔断,下面青石磨砖砌筑。
后堂为前廊式二层楼房,檐柱设夔龙纹牛腿,上置花拱插页,为增加通透高度,前廊采用单坡单檐,廊上设月梁,梁背拐子龙纹花板,设天花吊顶。
建筑整体构件完整,采用杉木与香樟木,拱、牛腿、雀替等构件雕刻精工细腻,厢房门窗格心多用细木榫卯拼兜,非常细致,是研究婺州民居对合院的活化石。
东阳工花厅-润德堂
三开间彻上露明造花厅。露明造是指所有木结构都暴露在厅堂中,视线可及,有了良好的采光通风,不宜蛀虫发霉。花厅原名润德堂,迁于东阳市下槐塘村,五架梁,中榀抬梁式,边榀穿斗式,硬山屋面,两侧山墙金字五花马头 。面宽12.93米,进深9.26,占地面积128平方米。双步梁上劄牵一反以往朴素简练的象鼻架,而采用装饰性极高的太师少师纹。穿斗式边榀二抽部位也采用月梁形式,使得装饰性与用料都大大的提高。中榀两檐牛腿雕仙人麒麟,两边是仙人瑞鹿,工艺水平极高。整体建筑榫紧卯实,柱大梁粗,雕刻精细,气势宏伟,充分体现了东阳帮艺人的心灵手巧。
婺州民居蒲润书院
装饰精美的王氏蒲润书院坐落于金华马鞍山村。
蒲润书院坐北朝南,外观高处有多级马头,四周则粉墙黛瓦。通宽阔三间两廊两厢24.36米,通进深九厢房29.75米,依山而建,前三层后两层四合院,占地面积725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
正立面砖砌仿木四柱五楼式门坊,气势宏伟,开三个石库门,正门门额上方嵌青石雕刻蒲润山辉四字。阶额枋上立砖雕斗拱,正中及两侧皆饰有砖雕,惜在拆迁时无法完整保留,现只保存蒲润山辉石雕。
整座书院由门坊、正厅、天井、后堂,加之左右两侧厢房,连接围合成一个四合院,计有楼房五十五间之多,全宅呈“回”字形布局,充分体现了设计师的才能和大胆的构思,这在金华地区现存的古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走进正厅,即见三开间敞厅之构架,一楼中缝方形雕回纹抬梁,边缝穿斗板壁隔断,额枋跨度达4.36米。前檐设山水人物亭台楼阁牛腿,上置镂空掉各式样文围栏,雕刻精美非同一般。二楼三间敞厅,圆形抬梁,九步架前轩后双步,前轩廊顶上设天花吊顶,出檐设路路有喜纹牛腿,设额枋。三楼穿斗,檐口设格栅窗,现已经缺失。
山墙前廊部位左右开设石库门共四个,内部前廊程“井”字布局。从门厅至后堂的中间天井,分上下天井,中间砖砌双落水围墙,置砖雕漏窗。天井地面用青石铺砌,地面铺有鹅卵石花纹,十分坚实美观,惜在拆迁时未能完整保留,只拿部分完好的石料。
中央明堂即天井开阔,彩光好,四周设走马楼,有栏杆吊顶,牛腿、琴枋、插叶、雀替大梁、门枋等处雕工精致,惟妙惟肖,柱子用料考究,结构规范。充分体现了“东阳帮”工匠因势利导的设计意匠,因物施巧的设计方法。
马鞍山村已有600多年历史。据《双峰金氏宗谱》记载,南宋金安节第十二代直系后裔,具有秀才身份,名字叫金创(玉字辈),于明永乐七年(1409),来到马鞍山村讲学。其间,金创亲眼目睹了这里草木旺盛,民间平和殷实,民风向善好学,他心中突然一乐,认为这是个好地方。于是从老家休宁县(属安徽省)辗转迁移。
历史上,马鞍山村村民尊孔崇儒,大部分人识字,文人墨客、文韬武略者不乏其人。清末,房屋主人金玉珂才识敏达,器量宏深,稍长游县庠,即登洪武乡进士第,补太学生被清政府授封“中宪大夫”,使家业中兴,富贵一方。解组归田后,深念早岁私塾勤学良师授课之恩。“齐家有道,礼乐为先:保家有道,惟善是积。”未有为善而子孙不兴,为恶而身家获保者。于是,卜筑蒲润营造书院,辟家塾以渔一族子。
岁次,马鞍山乡绅兴办“私立明远学校”,金玉珂太公慷慨奉出书院作为校舍。1912年开始由金凤翱出任校长近20年,分初小,中小,高小三部,成为金华最早和教师最多的私立学校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马鞍山村小学。该校学生品学兼优,有着不错的社会声誉,1924年金华县知事赵志元手书牌匾以示褒奖。
明德堂
《明德堂》座落于历史悠久,文化底座深厚的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白龙桥镇,有南北五间对合,东西四厢房连接共十四间。《明德堂》就是在康熙年间清代著名文学家、戏白家、李渔的一个远房亲戚所建,后因历史变故,李渔隐居于杭州。
此厅堂历经3百多年的沧桑,仍保留者当时的繁荣景象和当时的豪华气派,在拆除、移建过程中,损坏很少,修复率百分之十五以内,依旧有着康熙盛世时雕刻的顶峰和当时的韵味。原木雕刻与原木构件都取材香樟树和巨柏树。雕刻主题多样,图画吉祥,栩栩如生。
马头方民居
建于明代嘉靖至崇祯年间。马头方村历史悠久,文化氛围浓郁。此民居就是由清嘉庆年间马头方村的一个员外所建,员外方恒当时在当地颇有名声,有良田千亩,马牛羊数千,他的这幢民居位于村中间,坐北朝南,排五四厢房,占地面积280平方,俗称“九间头”建筑用料考究,施工规矩,雕刻精细,在当时也算得上是一幢“豪宅”。由于改革开放步伐的进展,城乡一体化的推进,许多农村都进行了旧村改造。因此该古民居也由于配合当地政府的工作而移建,重新修复。虽然该建筑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但在拆除后,移建恢复的损耗还是很少的,修复范围只占百分之十。基本保持古民居的原始韵味。
毓秀第
“毓秀第民居”是位于江西抚州的一个自然村落,系清代民国年间建造的具有典型徽派风格的建筑。占地面积大约160左右平方米。青砖外墙,大门青石雕刻,毓秀第三个秀丽行书大字。整栋建筑工艺精细、保存完好。
状元楼
状元楼是为纪念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流坑董氏第八世、文肇·渊派裔孙、恩榜状元董德元所建。当时,乐安尚未建县,流坑村隶属吉州永丰县的云盖乡。董德元是永丰建县( 1054年)后考中的第一位状元。当年,永丰县令吴南老为了纪念这一盛事,显示地方的荣耀,即在永丰县城的恩江之畔兴建了状元楼,并为之作诗以贺:龙头夺得锦标归,雅称高楼大字题。冠世文章亲帝选,惊人身价与云齐。上光华盖峰三叠,下瞰仙源水一溪。此去蟾宫应不远,诸公继踵上天梯。董德元的同科进士,后成为理学大家的朱熹为之题书“状元 楼”匾。永丰的状元楼,在庆元三年(1197年)重修时,流坑进士、理学名士曾丰为之作记,后又经多次重修,并在明代一度改名为“三元楼”,至清道光间又复名状元楼,现存建筑基本上为近代之物。在董德元中状元的第二年,即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年)建置乐安县,流坑所处的云盖乡划归抚州乐安县管辖。在此不久,流坑董氏为光耀门庭,激励子孙,便仿照当时永丰县的状元楼在自已的村中兴建“状元楼”。
赣派民居(二)
清中早期赣派民宅,传承了徽派的基本特征,同时颇具江南风格。一进一厅,宽11米,长14米左右,房子面积约160平方,柱子30公分,多处结构件有良好的雕工及金边,皆保存完整。
进士第
进士第位于抚州市,上下两层,该建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英才辈出,古有千烟之说,历千年而不衰。进士第房主李德宝万历年间进士,官至翰林院学士,历任科举主考官,与当朝临川人 礼部尚书吴道南交往甚深,同朝为官,一世清廉为当时科举考试做出重大贡献
程氏官厅
此老宅据程氏族谱记载始建于嘉庆二十五年/道光元年(1820年),房屋建筑面积达伍佰伍拾平方米,有三个大厅(前、后厅及官厅),二口雕有人物的天井,十多间房屋,整体结构造型宏伟壮观,气势磅礴,通风采光.它是我国古代纯木结构的精华,也体显了我中华民族老祖先的文化艺术和聪明才智,一立就是近二百年之久。嘉庆十二年(1807)一程姓考生进京高中进士,后留京为官由于他才华横溢, 政绩卓著,身受皇恩官至极品 于是他家乡的地方官员为了讨好他,就在他故居地督促当地的能工巧匠打造了一栋技艺高超的纯木结构建筑. 房屋雕有龙、凤、狮、虎等异禽猛兽和花草、文字 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它的惊世骇俗不亚于京城官府的楼阁,它的雕刻艺术栩栩如生并非过誉.当年建造此房子的工匠们听说是为在京的官员而建,他们只是默默的劳作着 仅以自己的智慧和灵巧的双手,加上利用天然优质的建材,不经意间就创造出这另一个奇迹.在他晚年回乡朝祭时,曾住宿此屋,同时族人也提议刻门牌字扁一块,并题名为《程氏官厅》悬挂正门外,作为家族后裔水久纪念.但是由于房子建造距今太久,外增现已倒塌,后经程氏族人在保持原貌不变的情况下几经加固修缮和百般保护,所以才保持到如今然矗立不倒.
大夫第(三)
大夫第位于江西省,屋主邹家變(1766-1811 年),字秀升,号理堂,清乾隆五十九年江西乡试第一,嘉庆六年殿试一甲 三名<探花>,颇有文名,历住翰林院编修,乡试副考官,监察御史,士大夫礼部给事中等职,为官清正廉洁,忠于职守。
该官厅是典型的微派古建,以木结构承重砖墙外围的方式而建,其平面方整,中轴对称,该官厅占地660平方米,大门门楼为典型徽派敬山式,开序为中门前厅,正堂后堂后天井后正堂两侧为前房偏厅,正房后房后偏厅后正房。前后天并为八方轿项天井,具有天然采光,自然通风排江雨水,防火防盗之功效,天井四水归堂,表示主人公聚八方之财,且财不外流的观念,正堂采用传统的明梁现栋式,是供奉香火、接治贵宾之处,该官厅布满雕刻,使人目不暇接,回味无穷。
进士府
进士府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占地约360多平方米,砖木结构。进士府是都昌冯姓村落人家的议事厅。传为冯姓学士禄旺公,外出兰溪、乐善有道、乐善好施,于清代乾隆年间考入进士,于是独自出资在家乡建造此屋。禄旺公常年在外,但每年冬至返乡朝祭。禄旺公终老兰溪,因年久路遥,其裔孙未回故乡,此屋由族人代管,后曾作为村私塾使用。由于年久失修,此屋大部分遭损毁,但仍是周边地区老宅保持原貌较好的一座。
此屋为硬山式砖木穿斗抬梁混合结构,抬梁为瓜柱形穿斗。三进六间建筑布局,有两口天井。大门保持原古典风格,门框及屋内横槛上嵌有采用浮雕和镂雕工艺手法雕刻的精美人物故事的图案,较完整地保留了厅堂墙壁上初建时的雕饰、彩绘等遗迹,第二进与第三进之间保留了原来的翻轩形式穿堂,这种直接贯串二三进厅堂的构造建筑形式,在该地区的老宅中尚属首见。
大夫第(一)
大夫第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占地365平方米,一进一厅二层,品质很不错,左右各有上楼楼梯;顾名思义大夫第乃大夫官邸。大明朝为中后期圣旨督建,为某大夫官邸。岁月仓桑,几经修善,民代官风格原貌未变,传承了历史之文化。因近现代遭到过人为的破坏,一些木雕都得加以修复,才恢复了它原来的面目。 大夫第砖木抬梁混合结构,有一个大厅,一个天并,建筑风味别具格,名师巧匠的精心设计;精心雕刻使整个房子体现了它的艺术价值和我中华民族早期的文化。
司马第古宅
司马第古宅,占地七百平方米,大门前有四柱三间木门楼,正屋成传统国字型房,为三进四厅两层式。司马第有两个明天井,暗井三个,十几间房,包括正厅后堂东西厢房,及客厅正堂。司马第的构造繁杂不凌乱,有序而不呆板,极其精美的装饰尤其木雕,堪称美轮美奂,前厅后堂的梁木雀替窗棂隔扇,其图案构思,雕刻工艺突出极致,梁架上的“郭子仪上寿”画面结构对称正中端坐兵马大元帅郭子仪之妇,喜气洋洋,前面儿媳跪拜寿,两侧分别祝寿百官,两侧挑担送礼者络绎不绝,气氛热烈,人物动态各异,罩厢朝梁,有“渔樵耕读”“双狮戏球”“五鹿同春”“吉祥如意”,还有代表富贵的牡丹,表示多子多福的石榴等。木架建筑使用的斗拱、平斗拱、横拱、鹅井拱等。司马第在建筑雕刻都有蕴含着古代人民丰富的文化内涵,民风民俗,寄托了主人的理想和祈求祝福。
四合院六德堂
六德堂,原址位于金华市区万达广场对面的叶宅村,由叶安璀于光绪元年(1875年)开始兴建,至光绪十年(1884年)建成,历经11年。整个建筑坐北向南,为三开间两厢两廊,硬山顶,五花马头墙,占地334平方米。为前廊式天井院结构的砖木构建筑。
门厅(前廊)两层面阔三间,进深2.03米。天井深一间半,宽三间,条石铺砌。天井与走廊用磨砖和窗花隔断,窗花早年已经被高价出售,需要另配,楸板上高浮雕三国演义,工艺栩栩如生。正房露明三间,金柱与檐柱间设月梁,月梁上施透雕缠枝花卉纹。梁下为走廊,走廊回字型。
天井檐柱下施八组牛腿的木雕装饰,牛腿上方施琴枋,枋上置花篮式座斗,网格镂空雕,极富创意,斗上施金柱,金柱下端施方梁,梁上设万字纹围栏,金柱上端施花卉纹雀替,承托檐檩。牛腿以回纹为主要风格,中间嵌入四季花卉纹。 露明的前廊与三间正房上各施六根骑门梁,梁上浮雕,梁下两端施12只回纹开窗小牛腿。
王金氏义种堂
装饰精美的王金氏义种堂(又称楼下厅)坐落于金华马鞍山
义种堂坐北朝南,四周则粉墙黛瓦,厢房各两间的三合院平面布局。面阔七间26.6米,进深一间一厢房12.7米,占地面积338平方米。进门为一方天井的三合院布局。正门面石库抬门,进门设天井,两边设厢房。正厅为三开间敞开式楼下厅,前后双步梁,前廊设天花。明间抬梁式构架,次间山缝立中柱,抬梁式与穿斗式混合构架,山墙前廊部位左右开设洞门。天井一周设八只戏曲人物回纹牛腿,雕刻栩栩如生,甚是精美。
在金华地区,一般都是五开间。若房屋主人是庶民,七开间是簪越之举。
据《双峰金氏宗谱》记载,南宋金安节第十二代直系后裔,具有秀才身份,名字叫金创(玉字辈),于明永乐七年(1409),来到马鞍山村讲学。其间,金创亲眼目睹了这里草木旺盛,民间平和殷实,民风向善好学,他心中突然一乐,认为这是个好地方。于是,金创开始从老家休宁县(属安徽省)辗转迁移,最后到马鞍山村定居,是为马鞍山村金氏始祖。经过繁衍,在顺治年间(1638-1661),就了“孝、悌、忠、信”四房(当地话叫四份头),中“孝”房迁居至今金华苏孟乡。
马鞍山村人乐善好施,勤俭好学,重视教育,小小村落常年可闻琅琅书声悠悠琴声,各家子弟学习之余,都要参加田间劳作。村民以农耕为主,也涉及旅业、药材、行医、商业、教育等,在外打拼和出国游学常有人在。历史上,马鞍山村村民尊孔崇儒,大部分人识字,文人墨客、文韬武略者不乏其人。清末以来,就有被清政府授封“朝议大夫”的金瑞麟,授封“朝议大夫””中宪大夫”的金玉珂等。金瑞麟告老还乡后,主事营建了这座七间屋。这就不难理解,为何能建造七开间的建筑了。
宋瑞堂
古制规定:庶民庐舍不能超过三开间五架,不许用斗拱施彩绘。好家伙,这已经达到九架了,还施以密密麻麻的斗拱,简直逆天了。问村民该建筑何年建,答不知确切年份,只说宋时出一官员宋之瑞,隆庆元年进士,为纪念他所修。
该建筑进深7柱10米,面阔三间12.53米,抬梁减柱彻上明造共24柱,占地面积125.3平方米。其特色一是,不采用栋柱,这点在浙江的古建筑中是非常少见的;其二,斗科多;其三,没有全部采用石柱,而是明间入口处用木柱四根,古人认为砖石为阴,木为阳,阴阳相生,故在在主要入口用木柱。
为敞开厅,彻上露明造,施明栿,当心间、次间均用通柱。面阔三间10.6米,进深6间9.6米。当心间为抬梁结构,四架椽屋前后乳栿加前廊。后梁栿断面为冬瓜梁形制,前后乳栿用月梁,劄牽雕成瞎弓背。梁头伸出柱外。梁栿下安蝉肚形雀替,雀替素平。当心间每榀用石柱五根,柱子粗大,置圆形柱础和覆盆磉盘。次间边缝为穿拾混合结构,用七柱。梁架结点多用铺作承接,最具特色的是,前后上下全部采用一斗三升重栱云纹雀替隔架科斗栱撑起屋面。前、后檐阑额上安普相枋,补间铺作施2朵重拱上安素枋承托檐博,铺作间安雁翅板。整体建筑完整,斗拱木雕精美绝伦,且有较高的独特性,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乾隆年间戏台
建筑通面阔4.49米,进深5.8米,台面高1.25米,于东面设扶梯。台面下用石柱,覆斗形柱橘,古镜式柱础,石柱顶端横向钉木条,再铺木地板作台面,台面外缘三面围勾片栏,前面两侧设望柱栏杆(栏杆已毁)。台面上竖四根圆石柱,亭柱间饰角替。后亭柱间设一扇镜面屏门,格心彩绘松鹤延年,设门罩(已毁)两側开月洞门,饰门罩。建筑用歇山顶,花脊,正脊上堆塑宝瓶钱纹,方形檐椽,圆形飞子,翼角起翘。屋面用阴阳合瓦,铺望砖,檐口设勾头滴水。屋顶设五架三架双抬梁,分两层,逐层向上收缩,歇山露明造。四周额枋设一斗三升重栱荷叶雀替隔架科斗拱,柱头用单昂九踩转角科斗拱。
该戏台建于清乾隆年间,家谱记载,清雍正99年(1731年)族人创议建家庙,而后各房子孙舍资娟田,次年卜址营造,越数年至乾隆六年(1741年)方落成五开间三进家庙。世事变迁,除戏台外,其余建筑都相继被毁,自此,戏台遗构也在旧村改造中拆迁。
婺州民居三间两搭厢
建筑三开间两勾厢,刚好九宫格布局,俗称“一颗印”。面宽三间12.36米,进深一间一厢11.23米,占地面积138.8平方米,二层楼房。
硬山屋面,五花码头墙。进门天井,正厅为敞开式楼下厅,左右厢房各一间。明间设大额枋、小额枋两根,大额枋俗称骑门梁,梁下两段置花鸟纹小梁托,小额枋上置围栏。方形抬梁,前后单步梁,次间穿斗式。明间中柱用坐骑牛腿,牛腿上承围栏,围栏分段设花板,装饰及其华丽。其余雀替、额枋等处雕有人物、花鸟、卷草等图案,雕工及其精细,富有韵味特别是围栏装饰,构思大胆,突出整体效果,是该幢房屋的点睛之作。从建筑雕刻风格判断,为清代晚期作品。
晚清楼下厅-福誉堂
东阳楼下厅三间排屋结构,通面宽11.40米,通进深8.92米,占地面积101.6平米,建筑面积约180平米,重檐楼屋,硬山顶,马头墙。
正厅明间抬梁式,次间穿斗式,檐下四柱,柱子上设牛腿。牛腿上承拖月梁式子枋(檐枋),枋上设围栏,上置格栅窗。
明珠东阳花厅乾启堂
东方住宅明珠东阳花厅-乾启堂
乾启堂原名乾阳堂,通宽阔13.02米,通进深9.4米,占地面积122.38平方米。
宋代东阳五府,何氏最盛。北宋嘉佑右年间(1056-1063),何知言从金华梅花门迁东阳横店,一直重视文化教育。第五世何逵、何淡兄弟同登嘉泰王成年(1202)进士。何速儿子梦开、梦祥、梦然、何淡儿子何整等一家十口先后中进士。“一门十进士”,门庭辉赫,名播選迹。仅宋代登进士者竟有二十三人之多,堪称书香门第,累世簪缓仕室之家,成为东阳极其显赫的家族。
面对成功后的显赫,何氏子孙始约终保持清醒。教育子孙注重儒家之道的学习,戒骄成。何造亲手制定《遗训》十四则,何梦然制定《十必家训》,思想内涵深達,用家训族规约束子孙。后商都能遵古训,立于不败之地。
乾启堂为何氏得义公后商修建民国壬午年(1922年)落成,旨在“启正后人,处世光明”。
该厅堂三间,列柱十八根,硬山屋顶,马头高耸,斗承拱接,木雕牛腿无缺”。雕刻花鸟禽瑞、戏曲人物各呈干秋,充分显示工匠们的精心设计和建筑技艺,气势恢宏。古时县官进乾启堂,必须磕头叩拜。
堂内先后办过私塾、平民子弟学校等。新中国成立后,曾作为供销社。现因城市轻轨线路,而移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