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的产业规模,用不到1%的金融资源在支撑,实际上是体现了一个很大的空间,同时也是不足。
近日,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文化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专家顾问、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金巍在一场路演活动上,进行题为《坚持文化金融创新,服务文创经济发展》的主旨演讲时,向与会嘉宾抛出了如上两个数据。
4.3%,是201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的GDP比重;1%,是他根据市场信息所估算出的文化金融市场规模在整个金融市场中的比重。当下,文化金融供给依然短缺,是业内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文化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专家顾问、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金巍演讲
三次“呼吁”,直面文化金融发展痛点
在近15分钟的演讲中,金巍就文化经济的发展问题前后“呼吁”了三次。
第一次呼吁与文化金融规模有关。从不同的融资途径,金巍把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规模现状“凑总”了一番:信贷市场,支持文化产业最积极的前21家银行去年贷款余额7000多亿,估算整体在8000~10000亿;直接融资市场,去年直接流入文化产业的资金在3600亿以上;文化产业债券市场在300亿左右;多层次资本市场,200多家文化企业上市公司,1000多家新三板挂牌文化企业。他甚至把私募投资基金也纳入了统计,因为“这是近几年来文化金融市场很重要的一股力量。”在金巍看来,文化金融规模看似很大,但横向对比看并不足,占金融市场的整体规模普遍不高于1%,需要继续推动规模增长。
而金巍的第二次呼吁,是关于相关金融服务体系的建立。他表示,传统的金融体系形成于工业经济时代,主要为工业时代的产业和经济服务,已无法适应和满足新经济时代的实际需求。虽然目前国内部分银行做了组织架构上的创新,成立了与文化产业有关的特色专营机构,也做了一些产品方面的创新,但整体的生态并没有建立起来。他提议,在新经济时代,应建立一套新的产业金融服务体系,并一定拥抱日益发展的技术革命,以金融科技创新来推动文化金融领域的创新。
第三次呼吁,金巍把视线投向了文创金融的政策与监管。据他观察,对文化金融领域监管方面,现在一些地方形成了局部的不正常压力,使得文化金融的效应未能充分发挥,部分创投基金也在观望或者退出,整体创新态势有所抑制。“如果没有良好的金融政策环境,可能这方面我不持乐观态度。”金巍希望,以文化体制改革和即将出台的文化产业促进法为基础,强化文化金融战略定位,推动文化金融创新,给市场更多的信心。
“未来十年内,文化、科技、金融这三个动力性的、要素性的产业,是任何一个重大的战略区域一定要重视起来的。”金巍认为,要从区域经济发展新动力的视角,把握战略机遇,以“三元动力结构”为抓手推动区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