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艺术品流动活起来的根本是艺术品金融化,金融化的根本是保险公司。”这是微信名为“原创艺术”的读者在上期《让艺金产品流动起来》后的留言。保险对于艺术金融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艺术保险?欢迎感兴趣的读者积极交流互动。
一般提到保险,首先想到的是损失补偿。在艺术品交流、收藏和交易日益频繁的今天,各类艺术品也面临着破损、遗失、被盗等风险。给艺术品上一份可靠的保险,至少可以减少意外发生之后的财产损失。因此,艺术品保险是一道规避风险的有效防线。从“艺术+金融”融合发展来看,艺术品的保险是艺术金融的另外一支队伍,与资金融通、投资升值不同,艺术保险这个艺术金融产品主要功能是补偿资金损失,这是规避艺术品流通中各类风险的重要手段。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艺术保险为艺术资产持有人提供了一份可靠的保障,使持有人可以心无旁骛地去做自己想要的收藏、投资等事情。或许是从这个角度,关注我们的“原创艺术”才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艺术品“金融化的根本是保险公司。”
艺术品保险在国内已走了近20年,却一直没能走得更远。2001年起,为满足临时性大型展览的刚性需求,国内保险业就开始涉足艺术保险,为参展艺术品承保。2011年,中国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及了艺术品综合保险险种,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太平洋保险公司、中国信保作为首批试点单位。2012年2月,法国安盛保险集团在上海成立丰泰保险,同国内试点保险公司合作艺术品保险业务。经过十年发展,艺术保险似乎已经上了轨道,但是接下来的十年,艺术保险又一直徘徊不前。巨大的市场刚需和现实的上保困难之间的矛盾一直困扰着艺术保险市场。
事实上,在艺术保险较为发达的欧美国家,要给私人艺术藏品上一份保险也不容易。详尽的储藏环境调查、严苛的理赔条件、持续的价值重估等等限制,都使得上一份艺术品保险显得困难重重,即便相关条件都符合了,还面临着巨额的保费开支。在国内,这些问题和矛盾更为突出,导致藏家、画廊、拍卖行等都宁愿通过加强安保来降低风险而放弃向保险公司投保。
艺术保险作为艺术金融行业的一支队伍,与其他艺术金融产品如艺术品基金、艺术品信托等面临着大致相同的困扰,首当其冲的是艺术品鉴定和价值评估的认定,这既是核定保费的依据,也是出险后理赔认定的依据,但目前尚无权威的参照依据。另一方面,与其他金融产品对艺术品价值评估的要求不同,艺术保险不仅要求对完好状态的艺术品进行评估,还需要对其发生损坏后的价值进行评估,也包括修复能力和修后状态的评价。从这个角度看,不仅仅是艺术保险所提供的风险规避机制能助力艺术产业发展,反而艺术品交易的活跃、仓储和运输等配套保障体系的完备才能进一步激发艺术保险的需求与活力。但从目前情况看,二者还远没有达成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境界。
在艺术金融不断向纵深发展的情况下,艺术保险仍然裹足不前,这个现实的困境无法单靠一方力量来解决,这应该是产业协同、融合发展的努力方向,其中,文交所模式为艺术保险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
我国的文交所模式,是有别于欧美国家艺术金融的独特尝试,是我国艺术金融创新的重要实践载体。作为两个国家级文交所之一的深圳文交所以海纳百川的平台思维广聚各方力量,共同推动艺术金融的创新、规范、有序发展。在“艺术+保险”方面,深圳文交所积极与各大保险公司保持持续的沟通和联系,包括艺术品综合保险险种首批试点单位的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太平洋保险公司。2019年8月,深圳文交所与太平洋财产保险公司签约,其深圳分公司将作为深圳文交所文化产权保险专业服务机构,在艺术品保险及其他文化产业保险方面提供保险服务。2020年5月,深圳文交所与中国人保财险公司在艺术品保险领域达成合作,以中国艺术资产(版权)登记托管平台为基础,为托管艺术品打造综合保险服务,为艺术资产在深圳文交所艺术金融交易体系中的流转提供风险保障。
深圳文交所的艺术金融业务不仅涉及艺术品实物,更为重要的是服务于艺术版权的登记、托管和交易,打造全方位的艺术资产交易及综合服务平台体系。目前的艺术保险针对的是实物艺术品,未来的艺术保险是否可以将艺术版权等非实物资产纳入保障范围,值得期待。我们欢迎有资质的各类艺术金融机构,包括致力于探索中国艺术保险新路子的保险公司入驻深圳文交所艺术金融平台,多路径探索艺术金融发展之路。
(【什么是什么】,来稿邮箱:4300772@qq.com)
WONDERFUL REVIEW
艺术金融业务是深圳文交所的主营业务。艺术金融业务以艺术品资产化为方向,以艺术品投资为指向,以艺术品资产的版权化、数字化、金融化为手段,通过艺术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提供集登记、托管、信息发布、资产交易、资产管理、投融资服务为一体的业务生态,通过艺术资产托管、艺术资产拍卖等交易平台应用场景,解决艺术资产流通瓶颈,促进市场资源合理高效配置,赋能文化艺术品产业。
业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