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例当然结局是好的。2018年10月8日,江苏省高院作出终审判决:6篇稿件中的4篇,《现代快报》获得10万元赔偿。
时至今日,传统媒体面临的维权现状依旧并不乐观,维权成本高、维权周期长、维权赔偿低,已成为阻碍传统媒体维权之路上的拦路虎。如现代快报这样,花3年时间为4篇稿件维权的并不多。很多的传统媒体在维权时不够坚决,发布维权声明或提起维权诉讼后,只要新媒体平台、门户网站找上来,要求私下和解谈合作,就会答应,然后传统媒体就被这些侵权平台“三瓜两枣”的版权合作收入所打发。即便坚决维权,其收效与耗费的人力、时间、资金成本远不成正比。
新闻作品侵权的特点
1、侵权过于普遍,数量巨大
互联网媒、自媒体等对原作不署名、不标出处、改标题、断章取义等方式十分常见,且传播范围广泛,被转发数量难以估量。
技术的发展使得侵权更易、效率更高、更加隐蔽。
当下侵权早已不限于简单的复制粘贴,包括深度链接、改写加工均已非常常见。大大增加了权利人监控、追踪、锁定、证据保全的难度。
2、知识产权价值被强低估
随着国人版权意识提高,各大品牌互联网运营商启动正版付费下载、观看、阅读等合规运营方式,但运营商在购买有关知识产权时常以内容打包形式合作,付费标准相对较低,与内容(知识产权)成本不对等。

新闻作品侵权的特点
全国各地传统广电、报业等媒体,是内容生产的王者。每年在采编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生产出大量的优秀原创作品却被新媒体轻描淡写地无偿使用,但基于当下互联网如此发达的情况之下,传统媒体又不得不通过线上进行传播,其无力感可想而知。
总而言之,还是有以下几个问题:
时事新闻究竟受不受著作权法保护?新闻作品呢?
究竟具体什么情况算是合理使用?
合法与非法转载的界限在哪里?
赔偿标准是什么?
版权保护“最后一公里”
传统媒体所面对的问题也是版权保护普遍存在的困扰,在我国版权保护的实践中,如何降低侵权取证的难度、提升版权保护的意识以及减少维权成本等都是版权保护急需打通的“最后一公里”。为了完成政府及市场赋予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以下简称“深圳文交所”)的使命,作为国家级文化产权要素交易和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我们在打通版权保护“最后一公里”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并成立了著作权集体管理平台。平台通过提供版权登记托管、保护维权、交易融资、授权运用等服务,形成集增信、交易、运营和应用场景等模块的全链条版权管理服务体系,从而实现版权资产的价值最大化、交易市场的规范化,进而实现知识产权成果的有效转化。
在业务资质方面:
版权保护的目的,不是禁止使用,而是希望通过维权来进一步提高版权意识,在内容生产方与使用方之间建立一个合理的对价机制,建设一个良性发展的版权市场,形成一个传统主流媒体与新媒体“共融共生、共享共赢”的新生态。
注:文章内容部分参考及引用了《中国报业》2017年7月(上)-《传统媒体新闻作品版权保护及维权思考》一文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