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
会议强调,数据基础制度建设事关国家发展和安全大局,要维护国家数据安全,保护个人信息和商业秘密,促进数据高效流通使用、赋能实体经济,统筹推进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已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等各个环节,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
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是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抓手,文化大数据体系框架为“两侧四端”,两侧分别是供给侧、需求侧;四端分别是资源端、生产端、消费端和云端。两侧四端贯穿文化数据供给到需求全产业链,关联形成中华文化数据,依托国家文化专网,形成文化大数据生产线,通过“数据超市”将文化资源数据与文化数字内容源源不断的输送到社会服务与消费受众之中。
我国具有数据规模和数据应用优势,我们推动出台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积极探索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加快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取得了积极进展。
中办、国办《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中指出,要关联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统筹利用文化领域已建或在建数字化工程和数据库所形成的成果,全面梳理中华文化资源。1979年,文化部和国家民委、中国音乐家协会首先发起编纂各类中国民间歌曲、戏曲、乐曲等数据集成,自此掀起了中华文化数据库的编纂工程。全国文化大数据工程从中华文化遗产中萃取精华,形成“中国文化遗产标本库”、“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和“中华文化素材库”,并积极突破“数据孤岛”壁垒,打造现代化文化生产体系。
要建立合规高效的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制度,完善数据全流程合规和监管规则体系,建设规范的数据交易市场。
数据不关联则无价值,文化的数字化就是要把数据关联起来,形成资产化的关联数据。全国文化大数据通过ISLI建立关联,以“一码”贯通“数据孤岛”。2015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任命由我国创建并主导的国际信息内容产业协会(ICIA)为ISLI国际注册权力机构(ISLI RA),并维护ISLI的唯一性、统一性和规范性。文化元数据在分类后,按照专业性的知识图谱进行编目,之后对数据的特征进行描述并标签化。通过“一码”及全国文化专网联通,全国文化大数据体系将浩大的中华文化大数据通过统一标识解析体系相对简易的关联起来,并通过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数据超市”进行数据要素的流转流通,打造规范的文化数据交易市场。
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启动首批进场招商
自7月19日,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启动首批数据资产和交易主体的进场招募工作。首批数据资产进场机构招募名额共限定20家;首批场内交易主体席位共限定30个。报名截止日期为2022年8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