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深圳文交所艺术资产鉴定评估中心(以下简称鉴评中心)检测业务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客户带着自己珍藏的艺术品来到所里进行检测,其检测通过的艺术品数量也随之增多。这一期我们带领大家一同欣赏经我中心检测通过的一件艺术精品——定窑白釉莲瓣纹深腹碗。
北宋定窑白釉莲瓣纹深腹碗。口径16.6厘米,底径6.2厘米,高7.4厘米。
定窑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宋代六大窑系之一,它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主要产地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原属今定州市)的涧磁村、野北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
碗敞口,深腹,圈足露胎,底部有流淌釉。通体施牙白色釉,因覆烧所以口沿无釉,可见芒口。内壁与内底结合处可见积釉。胎体轻薄,胎面洁净。通体施白釉,外壁釉垂流形成泪痕。
北宋定窑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纹饰以莲花、牡丹、萱草为常见,画面简洁生动。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
北宋早期流行莲瓣纹、缠枝菊花纹等浮雕效果刻花。随后又兴起篦划纹饰与之配合使用。北宋中期出现印花技术,即把坯泥放在雕刻好花纹的碗盘陶模上,再用手工压制、修胎完成。
北宋后期起,定窑大量采用覆烧方法,还使用了一种垫圈式组合匣钵。这种烧制方法的优点,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位空间,既可节省燃料,又可防止器具变形,从而降低了成本,大幅度地提高了产量。
覆烧法中盘碗的口沿接触垫圈,使其口沿一周呈无釉露胎的状态,被称为“芒口”。五代定窑已经有覆烧的“芒口”瓷出现,北宋早期的碗盘则大量出现露胎“芒口”。为了美观,有的碗盘“芒口”被用金、银、铜等金属包裹,形成一种独特的金银扣白瓷器。
由于定窑的风靡与流行,其造型、装饰、烧造方法为各地瓷窑所仿效,北宋年间各地纷纷仿制定窑。这就诞生了“土定”“新定”“北定”“南定”“粉定”等仿器。许多地区的产品质量不逊于河北曲阳。定窑对我国后世的制瓷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名扬天下的景德镇深受其影响,北京龙泉务窑、山西平定等形成了定窑系;埃及、欧洲、东南亚的文物遗址中都有定瓷的遗物。
注:文章部分内容节选至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联系方式
艺术资产鉴定评估中心
张女士
固话:0755-8826 6825
王女士
固话:0755-8826 6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