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已对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重要部署,提出了“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自2022年3月中办国办《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发布至今,其巨大影响力已经从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规划传导到地方建设的谋篇布局。2023年《规划》的印发更加“深入”的,全方位、分层次阐明了数字中国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压实了主体责任,同时明确指出“深入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所以全方位拥抱数字化即“数字中国”将是各级政府、各行业接下来的发展抓手,也是时代的重大机遇所在。 《规划》将“数字中国”的宏伟蓝图具体为: 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提出2025年和2035年两个时间点 2025年,基本形成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一体化推进格局,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2035年,要实现两个目标,即数字化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按照“2522”的整体框架进行布局规划,提出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两大基础”,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强化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和数字安全屏障“两大能力”,优化数字化发展国内国际“两个环境”。 《规划》指出要夯实数字中国建设基础,要全面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要强化数字中国关键能力,要优化数字化发展环境。 其中:打造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大力发展网络文化,加强优质网络文化产品供给,引导各类平台和广大网民创作生产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产品。推进文化数字化发展,深入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提升数字文化服务能力,打造若干综合性数字文化展示平台,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这一点从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两侧四端”各方向阐明目标,夯实路径,要求以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推动建设文化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国家强。” 文化强国,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抓手和目标。2022年3月,由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六部委意见,批复同意深圳文化产权所承接全国唯一一家“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以下简称全国中心)试点建设工作,不断改进创新。全国中心是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文化数据要素有效流转的核心引擎,是文化资源数据供给与需求的中介,也是文化数字内容生产和消费的中介。 光明日报2023年2月16日第07版报道:“2022年8月,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成立,从实践层面助推文化数字化成果转化。中国数字文化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等文化领军企业陆续进场,美术、戏曲、文物、古籍等多元文化数字化资源“上架”文化数据“超市”。作为一项全局性、系统性的大工程,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贯通文化生产、文化传播、文化运营等全环节与链条的数字化,全面实现文化大数据向文化生产要素的转变。从供给侧到需求侧,从资源端到云端、生产端与消费端,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的平台优势,将破除文化数据的市场分割,有效赋能文化要素流通、文化生产要素高效配置,有力推动文化数字化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催生新的文化业态。” 分别是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体制机制,保障资金投入,强化人才支撑,营造良好氛围。首次明确提出将数字中国建设工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的考核指标。 综上所述,《规划》是一份文化产业界都将认真研读的最新重磅政策文件。
文章来源: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