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有别于去年“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提法;在国务院新一轮机构改革中,拟组建的国家数据局引发广泛关注;首场“部长通道”上,未来科技、5G应用和6G研发等新基建相关内容被“点名”;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超过50位代表委员为数字经济建言咨政,其中不少针对“数实融合”展开。
“数字经济”也是高质量发展关键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日常生活中,从舌尖到指尖,从田间到车间,数字经济已经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它突破了时空限制,解锁了消费场景,也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2012年至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到超45万亿元,数字经济占GDP比重由21.60%提升至39.80%,年均增速高达15.90%;数字经济规模全国第一的广东,数字经济在其GDP版图中近乎“半壁江山”。
事实证明,如果说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那么如何乘“数”而上、拥抱数字经济“新蓝海”,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道必答题。
获取数据本身不难,难就难在打通数据之间的壁垒,为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提供“最强大脑”,发挥其放大叠加倍增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构建国家数据管理体制机制,健全各级数据统筹管理机构”。在这个大方向下,组建国家数据局显然是重要一步,其所传递的信号不难想见:打破“数据孤岛”,告别“多头管理”,数字经济才能更好更持续地赋能高质量发展。
谈到发展,就离不开安全。两者一体两面,不可偏废。如何处理好其中的辩证关系,也是数字经济治理最为复杂的环节。
细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将数字经济摆在更突出位置的同时,也在强调“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这和组建国家数据局底层逻辑基本是一致的——没有数据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的融合越是深入,就越需要筑牢安全底座、强化风险防控。
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变革,近年来,数字经济发展已经按下“加速键”。破解“数实融合”堵点难点问题,数字经济还需不断求变立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跑出加“数”度。
2022年3月,中宣部牵头,经过中国证监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委联合签署意见,由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复同意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建设唯一一个“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不断改进创新。真正聚焦和服务于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为文化资源数据和文化数字内容提供确权、评估、匹配、交易、分发等专业服务。
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对接国家专网,真正得到了国家级的授权,实现了底层技术统一,同时与互联网衔接,为文化数字内容提供多网多终端分发服务,实现便捷高效的对接。
2022年8月,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正式上线试运行,从实践层面助推文化数字化成果转化。中国数字文化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等文化领军企业陆续进场,美术、戏曲、文物、古籍等多元文化数字化资源“上架”文化数据“超市”。
文章来源:南方p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