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品的交易过程中,不同角色的定价逻辑不同。画家以外的艺术品市场参与者是怎么给艺术品定价的?
我曾应一家外国保险公司的邀请,去香港做一件作品的评估。这件作品是于非闇先生创作的《鸟嬉春眼漾》,它在香港的一个拍卖行丢失了,保险公司就需要确定一个价格来赔付。很多专家都去评估了这件东西,给出的价格天差地别,差距非常大。最初买受人买这件作品时市场给出的估价在 10 万到 12 万元之间,他是以 44 万元成交的。当委托方拿出这件作品委托拍卖的时候,跟拍卖公司签订的协议委托价格是 550万元。于是保险公司的人很困惑:这件东西到底值多少钱?是应该以评估价赔付还是以实际买价赔付呢?保险公司当然愿意按照比较便宜的价格赔付,但是委托人不愿意。
当时我给出的评估价格是 800 万元。这是一件很严肃的事,评估价格的给出必须要有根据。评估根据是什么?当初买这件作品的时候成交价是44万元,但委托合同签订时价格是550万元。我在那里听到的价格差比较离谱,从40万元到1200万元都有。我其实倾向于550万元,因为合同价最有法律效力。我最后给出800万元这个价格的原因是希望折中,去掉最高价,去掉最低价,给出折中的价格。
不同立场和身份的人会给出不同的价格,大致可分为三类:财务人关注历史成交价,经理人关注现实行情价,投资人关注未来预期价。这三种价格都有道理,因为大家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财务人员更看重一件商品的历史成交价,因为这是实际成交价格,在当时是市场公认的。除了这个价格,拍卖公司的经理人还关注现实行情价,也就是最近一段时间内类似作品的成交价格。作为职业经理人或者是做市场的人来讲,关注的是当下可以达成交易的价格。更何况委托拍卖协议书相当于合同,有法律效力,这是比较现实的问题。投资人,也就是潜在的买家,更看重作品未来的价值。他之所以现在愿意出 550 万元买这件作品,是因为他认为将来它可能值 1500 万元。所以对投资人来说,这幅画今天丢失了,丢失的是未来的价格空间。
再比如,徐悲鸿的《九州无事乐耕耘》是一件比较好的作品,它有历史价格的承接点。1996 年第一次拍卖时 192.5 万元,2004 年涨到 1705 万,后来 2011年在保利拍卖会上以 2.668 亿元成交。有这几个价格承接点在,这件东西就非常可靠了,艺术品的历史价格支撑点越多,大家越放心。所以财务人员用财务的观点来看待艺术品,他们关注历史成交价是有道理的。
从以上的例子可见,每个人对艺术品价格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你一定要判断他是站在什么角度来给出的这个价格。
从拍卖公司角度看,我们最感兴趣的是资本或者说投资家、金融家的角度,因为我们关注的是肯出高价买艺术品的人,如果不知道资本的逻辑,不知道投资家是如何运作市场的,想在市场里赚钱就很难了。
圈儿里有个很有名的投资人,刘益谦,他买的东西都非常贵。比如宋徽宗的《写生珍禽图》2002 年的成交价是2500万元,2009 年他买的时候就涨到6000多万了,现在拿出来肯定过亿了。是什么逻辑支撑它肯定过亿呢?这有没有市场逻辑呢?还是他蒙着买就买对了呢?
刘益谦的龙美术馆,每个月有上万人去参观,影响力大,远远超出了他买这些东西带来的经济价值。当初2500多万的艺术品他为什么敢花6000多万接手呢?是出于他对艺术财富的认知。有些艺术品在当地是有价值的,离开了当地大家就不认同了,但有些艺术品放在全世界大家都认为它有价值,这是终极价值,像这样的东西能买到就是便宜。
艺术品的价格是一个虚拟价值,是跟人类社会的总财富即实有财富相对应。以前全国 GDP 一年1万亿就很了不起,现在是60多万亿,非常了不起,艺术品也跟着变得越来越贵。随着人类财富的不断积累以及积累速度的加快,艺术品变得越来越贵。虚拟财富与现实财富是一个如影随形的关系,财富越多,艺术品越贵。按照这个规律,应该投资什么样的艺术品呢?应该投资影响力最大的,首先是全人类共有的财富,然后是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比如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的作品是值得投资的;有地区影响力的,比如关山月、黎雄才的作品也值得投资。当然,影响力越小的财富价值也就越小。
资本关注的事物就是值钱的。艺术品金融化,说的是大资本关注的艺术品,也就是跟财富有关的艺术品,或者是能变成财富的艺术品。什么艺术品能变成财富,怎样能变成财富价值呢?一件东西要能变成与全人类有关系,跟全人类有关的就是终极财富,这样的东西如果能抢拍到是最好。如果拍不到,起码也应该拍到国家级的艺术品。李可染的,潘天寿的作品,人们认为这代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取得的艺术成就,拿到这样的作品的也是金融资本。打个比方,代表全人类终极财富的艺术品就像世界通用粮票,这件东西你拿到全世界都可以变现,属于世界级的硬通货,这当然是最好的;然后就是国宝级的,这就好比全国通用粮票,像李可染、潘天寿的作品,在国内各地都能变现。通过这样的比较关系,我们就可以理解金融的逻辑是什么,财富的逻辑是什么,艺术品的价值逻辑是什么。
艺术精品的价格跟整个市场行情有时候是背离的,为什么它能不受行情的影响呢?因为艺术精品更看重交易机会,意思是说好的作品不一定随时拿出来拍卖,也许10年出来一回,也许20年出来一回,也许100年出来一回。交易机会有时候比这件东西本身都重要。比如 2010 年以4.3亿创下中国艺术品成交纪录的北宋书法家黄庭坚的《砥柱铭》,这件作品一方面贵在它的历史价值,另一方面贵在它的交易机会难得。它长期流传于民间,上世纪上半叶被日本的有邻馆收藏,这次交易机会距离有邻馆收藏已相隔了80年。面对这样可称百年不遇的交易机会,如果这次不出手,就不知道下一个百年里还有没有机会收藏了。再者,人生短暂,可能你这辈子都没有机会再参与这件作品的交易,这也是它贵的重要原因之一。
来源:根据刘尚勇发表于《中国拍卖》的文章编辑整理
艺术金融业务相关事宜
欢迎咨询
黄女士 13723476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