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画,是一种摹写古代器物形状的绘画,或用古器物图形装饰的工艺品,都称为“博古”。“博古画”,典出于汉张衡《西京赋》:“雅好博古”,乃谓博通古代器物。北宋大观年间宋徽宗命人将宣和殿所藏古物,编绘成《宣和博古图》二十卷。后来凡对印拓或仿摹钟鼎等古器物的画通称“博古画”。
图1 明万历盆花图
宋代以来金石学兴起,对古器物的研究与鉴赏活动培养了人们对文物的审美取向,反映到艺术活动中就是以“博古图”为代表的文物题材绘画的产生,并影响到工艺美术如瓷器、建筑装饰雕刻之中。早期“博古图”侧重于“鉴古”活动场景,后期则以文物本身为主体内容。“博古图”是金石学影响下审美趣味的反映,在艺术方面,题材的创新大于语言形式的创新。
人们将图画在器物上,形成装饰的工艺品,泛称“博古”。例如“博古图”加上花卉、果品作为点缀而完成画幅的就称之为“花博古”。
从皇室的御用品到民间的青花餐具皆为博古画的最佳载体。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编撰的《人间瓷话》丛书,其中由蒋光意和李绍斌编著的《图案画语》里有专门一节“博古画”,收集了从明末到清代的博古图案,我们从中挑选了几件来说道说道。
青花博古画的画法有简有繁,但多为古瓶、香炉、青铜鼎簋、棋盘、瓷鼓墩、古籍书函之类,配图多为象征吉祥的蕉叶、灵芝、松树、方胜、盘长等。
图2 康熙问鼎封侯
康熙问鼎封侯(图2),在古瓶前有一个包裹物,我认为那是一张古琴,表示不去携琴访友,不拨弄古琴,而专心致志读书。阶梯样的书函上有一方铜鼎,铜鼎上有一只猴子,我想画面的寓意就是读书做官、步步高升(平升)、问鼎封侯(猴),这幅博古图既展示了古物之美,又表现了科举励志的主题,提醒文人雅士在清赏文玩中莫忘求取功名。
康熙赏宝图(图3)为康熙年的青花盘上画的有人物的博古图。主人端坐太师椅,盘心主图绘主人在观赏一只青铜鼎,家童又捧着一只簋让主人鉴赏。案几上摆放了不少文物,有青铜器和陶瓷器,看来主人是一位资深收藏家。
图3 康熙赏宝图
康熙高士赏古图(图4)是康熙年的一只青花盖盒,画着一老者坐椅上品茶,案几上有花觚和香炉等古物,有两人捧着瓷瓶等古物请求鉴定。此盖盒是收藏家蒋先生从日本购得,包装木盒上有几行日文,写着“唐子”“染付”及“明治六年”等字样。明治六年是1873年,也就是大清同治十二年,但这只盖盒并非同治年器物,从青花盖盒使用的珠明料和博古画意,断定是康熙年中期的物件。
图4 康熙高士赏古图及包装盒
康熙年的赏古图盘(图5),所绘的是主人开箱请客人赏宝,客人拱手施礼,侍童有的抱书有的捧剑在旁边侍奉。其实盘中画的图是“风尘三侠”展示了文物古玩建功立业的大唐故事。
图5 康熙风尘三侠
已故古陶瓷专家张浦生先生,将鉴定青花瓷器的方法归纳为“一看青,二看花”,所谓看青就是看使用的青花钴料,明末、清代使用的多为浙料和珠明料,特别在康熙二十年(1681)以后,青花料炼制得好,能分出浓淡层次,故有康熙青花“墨分五彩”之说;“二看花”就是看纹饰,康熙年的青花瓷多画刀马人物、文学故事,还有就是文房山斗、博古雅玩等。
综上所述,康熙年陶瓷纹饰绘博古图的很多,博古,已成为康熙瓷标志性的图案。应该说这是当时风靡文物收藏的印证,也是青花博古图鼎盛的时期。
来源:根据王德安发表于《东方收藏》文章编辑整理。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艺术金融业务相关事宜
欢迎咨询
黄女士 13723476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