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评估是艺术市场活动中经常涉及的问题,无论是购买艺 术品,还是为艺术品投保,或是财产分割,抑或是抵押贷款都可能要求对特定艺术资产进行评估。
评估是对于某种资产价值的论述或说明,它是一种观点的表达,而不是资产的绝对客观价值。艺术品的评估价值是指评估者根据艺术资产的现时状况,对其市场价格进行合理预测,从而得出资产在某一时间的市场估值。
评估是一种经济学概念,它是建立在一系列合理的假设和若干限定之上,对资产价格的估算,而非真实的市场交易价格。
对于艺术品的价值判断通常基于两个方面,即艺术品的文化意义和经济价值。对于文化意义的判断是一种主观的看法,这种看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中掌握话语权的群体的审美偏好或品位的改变而改变,有时甚至会成为话语权的掌控者谋求自身利益的一种工具。
即便是在今天被奉为经典的古典大师们,他们在文化意义上的地位也并非一成不变。公元5世纪至8世纪间,几位在当时有影响力的艺术评论家便对顾恺之、陆探微和张僧繇三者的高下展开了争论。
生活在5世纪至6世纪中的谢赫崇陆抑顾;6世纪的姚最则极推崇顾,认为张“小乏神气”;7世纪的李嗣真崇顾更称张,虽然将三人都定为上品,但实际的次序是张、顾、陆;直至8世纪,张怀瓘才最终平息了这场争论,在肯定前人所论的基础上,张怀瓘对三家均作推崇,并各言其长,他认为对于人物的刻画“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
而最后评定为“神妙无方,以顾为最”。从此顾、陆、张的高下次序遂成定论,三者也分别成为特定风格的代表人物。文化意义上的价值判断,显然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才会逐渐趋向一致。
如果说文化意义上的价值判断往往取决于专家们的主观认同度的话,那么经济意义上的价值取向则是由收藏家和市场共同决定。两种价值的认定可能吻合,也可能大相径庭。在中国艺术家中最好的例子便是曾经创造中国油画拍卖纪录的曾梵志。
从2001年至今,曾梵志仅在10家左右的中外美术馆做过个展,但是其作品价格排名名列中国当代艺术家价格前茅。而另一位知名艺术家至今在国际美术馆的个展数量超过50个,其作品价格却远不及曾梵志。
这两个例子可以很好地说明市场价值与文化价值在某些情况下并不一致,尤其在当代艺术领域。因此曾梵志式的艺术家更像市场明星,而另一位艺术家的走红则更多是一种文化现象。
虽然,一般情况下商品的价格以价值为基础,上下波动。但是艺术品的价格并不一定是其价值的体现。在艺术市场中,大量的购藏者对艺术品的审美标准及其价值并没有足够的认识,因此艺术品的价格往往成为其价值的代表。
市场对于艺术品分级标准与博物馆等文博机构的分级标准不同,在市场上取得最高价格的艺术品往往处于市场价值分类等级的顶端。而艺术品市场中价格的分层,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当时的市场品位,是一种社会现实的写照。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价格在一定程度上甚至会影响人们对价值的判断,尤其是在当代艺术领域。在拍卖市场作品取得高价的艺术家, 自然会受到媒体和买家的关注,特别是在一段时间内作品价格处于上升阶段的艺术家们,往往会得到更多投资者的青睐。
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家的作品成为资本投资的对象,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对其追捧,作品不断地创造出新的价格纪录,并持续得到媒体的关注。
这种长期的、高调的媒体曝光,增加了艺术家的社会知名度,形成了一种品牌效应,最终会造成作品价值的增长。
那么在评估中如何平衡这种价值的不一致性?
这就要看评估的目的是什么,目的不同,所适用的评估方法和标准也不同,评估价值可能会不同。金融机构所需要的评估往往有一定的时效性,例如艺术品抵押融资的贷款期限通常是一年,那么评估就需要考虑一年内这种文化意义上的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不一致性,会不会对作品造成一定的价格波动。
对于市场炒作成分过于明显的某些当代艺术家,这种不一致性显然需要引起特别关注,这就是为什么在正规的评估报告中往往会加入风险评估的因素。
当然,有关两种价值不一致性的分析只是风险评估的一部分,其他因素如整体经济状况、对未来市场的预期,以及替代性投资市场的景气程度等都是在风险评估时需要考虑的。
来源:《艺术市场》
作者:孔达达,上海文化艺术品研究院院长
艺术金融业务相关事宜
欢迎咨询
黄女士 13723476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