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品价值评估论》与《艺术品价值发现论》《艺术品价值管理论》,可一起统称为中国传统存量艺术品市场的“三价机制”基础理论。
——西沐
积极探索数字形态价值重构中
的艺术品价值评估
数字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以出乎人们预料的速度与深度发展着,不断从经济发展的先导形态进化到主导形态。与此相对应,这种新的经济形态,也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认知与挑战。其中,关于资源价值的认知就首当其冲:我们发现,基于传统资源基础上的成熟的理论、方法与工具,已经无法适配数字经济形态的资源的估值,数字形态的资源特质已经远远超出传统资源的范畴:价值构成更加复杂,价值发现的手段更加丰富,价值传播的路径更加大众化,价值实现的形式与场景更加多元。也就是说,数字形态的资源价值需要重构,与此相对应,其资源价值的评估需要创新适配新的理论、方法与工具。这对于艺术品及其资源更是如此。
本书作者徐朝辉、塞夫都是我们艺术金融博士生课程班毕业的优秀学员,他们不仅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方面有不少建树,而且对数字化形态下艺术金融的有关基础理论与前沿实践也报以热情,在继《艺术品价值发现论》《艺术品价值管理论》之后,又要出版《艺术品价值评估论》这么一本重要学术成果专著。这无疑是丰富和发展了艺术金融的前沿理论与实践前沿的探索,是在数字化语境下,对中国传统存量艺术品估值体系建构的一个重要的探索。其中,艺术品“本体价值要素评估法”的提出,是一个方法论产生的主要的标志,而他们是这种方法的提出者、建构者,其勇气可嘉,值得祝贺!
《艺术品价值评估论》一书,聚焦从艺术品实物到艺术品本体及其数字化背景下的价值评估体系梳理,作者采用本体价值要素“分类+分层+分值+分流+分标”的五要素一体的系统研究方法。通过“构建艺术品价值评估系统、艺术品三维价值评估、艺术品价值评估语境、价值评估要解决的问题、本体价值要素与价值评估关系、本体价值要素区块化与价值评估效用、价值评估与艺术品金融商业模式、价值评估与本体价值要素参量设计、价值评估与本体价值要素数据标注、本体价值要素分层与价值评估、价值评估与艺术品本体溯源、价值评估与艺术品数字化资产、价值评估与本体价值要素配置、价值评估与艺术消费多元化、价值评估系统工程、本体价值要素评估法及评估报告”等十六章的系统性分析研究,构建了艺术品本体价值要素评估法的系统性基础理论,填补了该领域空白。
数字艺术经济时代,研究数字化语境的艺术品市场流通机制尤为重要,作者选择中国传统存量艺术品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其收藏研究、营运管理博物馆的实践经验,以及作者前期的艺术品价值发现论和价值管理论的研究成果,并转化到西部国际数字艺术品交易平台的架构设计中,足见作者的一种基础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的融合能力。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研究者,而是积极投身于用相关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为指向的实践者,他们的研究始终紧贴艺术市场、艺术产业发展状态及其交易场景的结构性要素。比如,作者提出的从艺术品实物到艺术品本体,及其本体价值要素、物质性本体价值要素、精神性本体价值要素、单位本体价值要素等概念性术语集,即是市场交易层面的,更是前沿性的,在这些方面的观念是具有独立创新性的。
在作者的研究历程中,始终沿着艺术品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大众化这条轴线,系统性的抽丝剥茧层层递进。基于这份执着,才能够深入到“艺术数据集、艺术数据子集、单位本体价值要素”的微观层面研究,从整体视角构成了严密的理论阐释逻辑、连续的数理结构模型、操作性强的交易场景解释系统,艺术品价值评估论是这套解释系统的重要组成,得来极为不易。在研究数字化背景下的艺术市场、艺术产业、艺术金融等,最终是由市场效用、产业发展来检验,而价值评估及其方法论却是基础。虽然目前已经有成熟的价值评估理论、方法和模型,但是对中国传统存量艺术品、数字艺术资产以及文化数据等方面来讲,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寻求突破,开创一种全新的艺术品价值评估逻辑,而艺术品“本体价值要素评估法”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与可能。
本书作者深知提出这套评估理论方法还需继续深入研究验证,因此依托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带领团队研发了西部国际数字艺术品交易平台,进一步转化了这套数理逻辑结构模型,以搭建交易场景的形式来转化理论研究成果。在此,作者深刻认识到中国传统存量艺术品的价值评估是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的验证过程,是“实物价值”与“本体价值”的融合构建过程。因此,以“本体价值要素”作为论述的微观轴线,并对本体价值要素进行分类、分层、分值、分流、分标及量化过程的建构,采用 “五要素一体”的逻辑结构形式,把价值发现、价值管理对艺术品实物价值的“定性”描述转化为“定量”的单位本体价值要素,实现了参量权重的数值化、结构化应用设计等方法,企图架构这一方法论基础。
在艺术品价值评估论中,作者开宗明义地说明中国传统存量艺术品价值评估具有客观诉求,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它自身的发展逻辑,解决传统存量艺术品在非数字化语境确真、确权、确值的问题是核心基础。因此,作者之前的价值发现和价值管理研究,事实上就在为价值评估做铺垫,这即是一种宏观叙事,更是一种跨界融合的体现。在宏观叙事上,作者把艺术品实物转化为艺术品本体来认识,建构了艺术数据集、艺术数据子集、单位本体价值要素转化应用的数理逻辑结构系统。并把本体价值要素分为自变量、因变量、常量三类参量指标进行价值评估研究。与此同时,基于作者的计算机信息工程专业等素养,对影响价值评估结果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要素给予了论述,提出了本体价值要素数据标注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作者认为用数据标注这类信息化处理工具,对艺术品的非标特性、补全特性进行本体价值要素的艺术数据、艺术数据子集、单位本体价值要素结构转化,实施分层量化,实现价值评估权重数值的时效性转化等,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解决方案。
作者有一种执念,那就是建构艺术品市场的“三价机制”基础理论,并指导实践。从整体上讲,《艺术品价值评估论》与《艺术品价值发现论》《艺术品价值管理论》,可一起统称为中国传统存量艺术品市场的“三价机制”基础理论。它的提出与建构,有自己的理论自洽性,这套理论建构彰显出来独特性、前沿性、实践性是比较明显的。这是作者立足艺术品数字化背景下苦研数年的一个成果,突出的体现就是创建了一套数理逻辑结构模型,为数字艺术经济、数字艺术资产、数字艺术金融、数实产品交易场景搭建,提供了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一种解释系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希望他们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完善相关理论体系与实践探索,为艺术金融的高质量创新发展,贡献更大更完善的方法论力量。
2025.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