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全国艺术金融应用人才培训班上,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艺术金融中心业务部经理黄晓丹与学员们分享了《深圳文交所艺术金融业务模式》专题案例,介绍艺术金融市场特点、当代艺术市场的现状和困境、深圳文交所以版权为核心的艺术金融业务模式等方面的内容。
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艺术金融中心综合部经理
黄晓丹
艺术金融行业具有其独特魅力及特有的规律。艺术品市场的特殊性在于很少遵循供求规律和理性分析,市场的低流通性、低透明度等特点在行业里常常形成“经济学谜题”。当艺术品作为金融行业的投资资产时,其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传承价值借以资产属性为市场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中国目前的艺术品市场潜在需求已达万亿级别。
但是,艺术品投资存在低流通性、低透明度、高交易成本、非标准化特质带来的鉴定评估等一系列先天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投行和财富管理机构对艺术金融产品的实践摸索中,由于忽视艺术品本身特质,导致出现明显的产品缺陷。与具备严谨法律结构和市场数据充分的证券市场相比,艺术品投资市场缺乏严谨的法律框架、不透明且数据有限,并且艺术品本身没有“造血”功能。
其中,当代艺术品市场近年却逐渐崛起。随着私人博物馆的兴起、新生代艺术投资人的趣味转变、拍卖市场上屡创新高的价格,市场对当代艺术家及其作品的未来收益的可能充满信心。国家对文化发展改革、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也予以政策支持,着力培养文化艺术领域中青年人才、推动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扶持和培养艺术品一级市场、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不断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但是,当代艺术市场的长足发展也面临着不少困境。国内优秀的当代艺术品数量较少。现当代艺术家,尤其是中青年艺术家,缺少资源支持和推广平台。国内艺术品一二级市场失衡关系导致当代艺术价值判断失焦,中青年艺术家的优质作品价值未能被市场认可及发现。同时,对于投资者,大多只能通过拍卖会或私下交易,市场虽然升温,但参与当代艺术市场方式单一。
基于艺术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当代艺术市场的现状和困境,深圳文交所艺术金融平台以艺术品资产化为方向,以投资为指向,着力支持当代艺术家创作和展示,实现当代艺术家的价值发现和版权转化,打造文化艺术产业要素融合、资金融通和资产管理的艺术进入产业链服务平台,让更多人共享当代艺术市场的未来收益。
为解决市场中艺术品资产化、资产流通、资产管理及版权有效转化的问题。深圳文交所艺术金融业务形成了以中国艺术版权管理系统为基础,以“艺版通”平台为核心,打造集“登记、托管、数字化改造、资产保护、挂牌交易、拍卖交易、第三方金融衍生服务”等全链条版权资产管理运营生态体系。
中国艺术版权管理系统是实现艺术品物权和版权及其他权益资产化的基础平台及认证平台,是艺术金融业务的发端和资源库。平台服务内容包括资产登记、资产托管、资产保管、宣传推广、认证溯源、价值评估和交易认证。
艺版通平台是要素资产管理体系服务及全方位交易模块的退出通道。艺版通平台包括“艺术品版权资产管理平台”和“艺术品版权交易管理平台”两大体系。提供中青年艺术家成长支持计划、家庭艺术资产管理、企业艺术资产管理等产品及服务,由“艺术品版权交易管理平台”联合场外拍卖行联盟,提供艺术版权资产要素线上及线下全方位交易、流通平台,针对性实现艺术家、艺术品、艺术版权等要素的交易及退出。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 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给予深圳更高的定位以及更多的自主权。深圳文交所作为国家级“文化+金融”先行先试试点单位,亦将积极落实国家要求,努力建成立足深圳、面向全国、影响国际的国家级文化产权要素交易和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
业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