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文化改革发展的思路和做法是很超前的,有些方面甚至在引领时代潮流,文化数字化就是一例。数字化近两年才成热词,其实早在10年前,文化改革发展就开始布点、布阵、布局。
十年磨一剑
先看文化资源数字化
2011-2014年
为支持中国唱片总公司对老唱片进行数字化修复,中央财政分三次拨付3100万元、企业自筹8000万元,对20世纪20年代到90年代的约13万面唱片金属模板、4.5万盘磁带母版的录音及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其中包括孙中山《勉励国民》、《告诫同志》、《救国方针》演讲实录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录音。
2013年
中央财政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完成了9000分钟的胶片转数字。
再看文化生产数字化
2013年起
中央财政支持中央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当年支持业务流程再造。
2014年
支持数据库建设。
2015年
支持建设行业级平台。
此外,中央财政通过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渠道,支持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301个。以上两个资金渠道共计安排20多亿元,并撬动企业投入及地方配套资金约48亿元。
最后看文化传播数字化
“十二五”时期
为加快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国家给予有线电视网络公司税收减免优惠,仅企业所得税一项免税额近80亿元。
2012年
中央财政支持北京歌华开展“电视图书馆”试验。
2017年
中央财政作为文化和科技融合项目予以支持,试验成果推广9个省市,覆盖高清互动电视用户近5000万户,老百姓足不出户即可阅览170万种中文图书、20多万集名校名师讲座,还可以通过电视机购买图书。
2019年
在“十二五”时期文化数字化建设取得突破的基础上,国务院在向全国人大报告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时,明确提出建设文化大数据服务体系的要求;
同年,科技部会同中宣部等发布《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在重点任务中明确:贯彻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
2020年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两个数字化,即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和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这标志着文化数字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万丈高楼平地起
一花引来万花开
(本文根据作者在北京市文资中心举办的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培训班上讲课内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