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乡村振兴不再只是一种号召,而是将纳入法治轨道,成为法定责任。
6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这表明,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将有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锡文在向常委会会议作草案说明时介绍,为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贯彻实施,落实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强化乡村振兴法治保障,抓紧研究制定乡村振兴法的有关工作,把行之有效的乡村振兴政策法定化,充分发挥立法在乡村振兴中的保障和推动作用”的要求,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制定乡村振兴促进法列入立法规划,并明确由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牵头起草。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草案分为十一章,依次为总则、产业发展、人才支撑、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组织建设、城乡融合、扶持措施、监督检查、法律责任、附则,共七十六条。
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内涵和主要抓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草案规定:国家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乡村治理制度;建立健全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草案专设扶持措施一章,分别就财政投入、农业补贴、土地出让收入、资金基金、融资担保、资本市场、金融服务、农业保险、用地保障以及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等作出规定,从政策扶持上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草案在第三章人才支撑中提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培育乡村文化骨干力量,加强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
草案在第四章文化传承中提出: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建设诚信乡村,普及科学知识,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完善乡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网络和服务运行机制,鼓励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民群众性文化体育、节日民俗等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视听网络,拓展乡村文化服务渠道,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护、传承和发展农业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弘扬传统建造智慧,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整体性保护农村文化生态,挖掘优秀农耕文化的深厚内涵,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坚持规划引导、典型示范,有计划地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农耕文化展示区、文化产业特色村落,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推动乡村地区传统 工艺振兴,积极推动智慧广电乡村建设, 积极有序发展乡村旅游、乡村体育产业,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
草案明确,国家鼓励工商资本到乡村发展与农民利益联结型项目,鼓励城市居民到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等,但不得破坏乡村生态环境,不得损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
草案提出,经国土空间规划确定为工业、商业等经营性用途并依法登记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土地所有权人可以依法通过出让、出租等方式交由单位或者个人使用,优先用于发展集体经济和乡村产业,不得擅自用于销售型商品住房开发。鼓励依托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进行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和农村集体土地经营权流转。
资料图 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才乡重楼村
新华社
草案明确,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地方党委和人民政府承担促进乡村振兴的主体责任,县级以上地方党委和人民政府应当以适当方式考核本级党委和人民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下级党委和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完成乡村振兴目标情况,考核结果作为有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草案还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每年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省级以下各级党委和政府每年向上级党委和政府报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
2019年3月9日,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锡文在记者会上介绍了《乡村振兴促进法》立法背景和进展情况:
01
乡村振兴立什么法?
明确为《乡村振兴促进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全面部署。2018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牵头启动了乡村振兴促进法的立法相关程序,预计到2020年有望正式发布。
陈锡文介绍, 2017年中央农村会议和2018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当中,明确提出要制定《乡村振兴法》。这一部法律的名称最后明确为《乡村振兴促进法》。全国人大农委已召开了一系列的部门座谈会、专家学者座谈会,分别到十几个省进行了专题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目前这项工作正在梳理和向前推进。
02
为何要立法?
将涉农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
目前大多数法律,基本上都可以说是与城市有关,用于城市振兴,推进城市法治建设或者城市政府法治建设。这类法律法规和规章,涉及乡村建设的很少。制定乡村振兴促进法是针对乡村法治建设专门制定的一部法律,正好补上了‘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一块短板——乡村法治。所以,这也是将发展的红利从城市扩展到农村的一个重要体现。这是通过增加法律供给,来保障农民权益的具体、重大的举措。
“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战略写入党章,就表示这将是我们的一个长期奋斗目标。如何把党内目标转为社会共识,就需要法治的保障。乡村振兴法是乡村振兴的相关决策能够持续推进的法治保障。”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副院长郑风田说。
03
什么时候出台?
争取2020年提交审议
“我们力争在2020年,能够把这部法律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陈锡文说,这一部法律正在起草当中,目前还没有成熟的条款出来,但至少应该包括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体现中共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任务、要求、原则。
二是要在中国进一步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处理好城乡关系,进一步让乡村振兴这个战略落到实处的一些重大的原则、重大指导思想和方针贯彻好。
04
这部法的重心在哪儿?
乡村振兴要有促进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