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以下简称“深圳文交所”)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线上平台2025年交易额突破200亿元(数据自2025年1月至4月底),并计划冲击千亿元目标。这一成绩标志着文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突破性进展。本文将从政策支持、文化数据价值体系建构、交易平台规范治理、产业生态搭建与多元合作模式及创新场景应用等维度,剖析其创新模式的核心逻辑,为文化数字化战略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样本。
——吕文静
深圳数字文化产业创新研究院院长
深圳文交所交易额迅速增长得益于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与国有资产交易规范的双重政策赋能与制度保障。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深圳文交所紧跟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步伐,积极响应相关政策号召,成为战略落地的生动典范。它精准定位为“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核心基础设施”,精心打造“数据确权、登记托管、交易流通、场景应用”全链条服务体系,为文化数字化的纵深推进筑牢根基。从地方层面,深圳文交所得到中宣部文改局、广东省委宣传部国文办、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广电集团等多部门的悉心指导与鼎力支持。
该机构积极落实《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依据各项文化政策指引,持续优化内部业务架构与运营流程,大胆探索文化大数据要素资本化路径,精心培育文化数字生产线产品,踊跃投身相关各项标准的制定工作。在具体制度的支持与文化政策精准引导中,深文交全方位拓展业务边界,提升产业影响力,强化了交易平台的公信力与资源集聚能力,从点状的文化产业创新逐步拓展为具有生态搭建能力的有效发展系统,为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与创新可能性。
文化数据要素的价值释放依赖于管理机制与资产化路径的创新探索。深圳文交所首创“数据确权—登记托管—交易流通—场景应用(文化数据价值管理)”全链条服务体系,依托区块链和隐私计算技术,构建覆盖文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可信交易生态,两年内完成超万组文化数据资产交易。其路径在于通过有效的文化数据价值管理体系,例如文化企业数字入表等路径,将文化企业数据资源转化为可量化、可流通的数据资产,优化企业资产结构并构建融资交易制度基础,进而实现有效的价值发掘与创造。同时,通过标准化交易机制破解“数据孤岛”,通过市场供需动态定价。例如,黄金珠宝、数字认证等垂类子平台形成差异化定价模型,实现有效的价格评估与认定。
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文化资源通过创新性的数字化转化手段,得以突破传统物理形态的局限,衍生出全新的价值呈现形式与拓展空间。深圳文交所构建起科学且符合市场规律的价格形成机制,综合考量文化资产的历史底蕴、艺术水准、社会影响力以及市场供需状况、稀缺性程度、开发运维成本等多重要素。这一机制确保文化产品价格精准映射其价值,不仅为交易双方提供公允且具说服力的价格参考,更是激发了文化资产的市场活力,推动其在市场中顺畅流转、优化配置,实现价值与价格的良性互动循环。
深圳文交所深知在文化产权交易与文化数字化发展的新兴领域,规范治理是保障市场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该机构具体通过“市场导向、核心功能、配套服务、建章立制”四轮驱动,构建规范化治理体系。依托区块链技术,构建起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可信交易环境,确保每一笔文化数据交易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借助隐私计算技术,在保护数据隐私的前提下实现数据的有序流通与共享,有效防范数据泄露风险。从管理制度创新的角度,深文交制定覆盖数据资产化全生命周期的标准化流程,包括合规审查、价值评估等环节。从风险管控的角度,深文交将财政部提出的“谁出资、谁管理、谁负责”原则嵌入交易流程,确保企业运作的规范性与国有资产安全。
同时,文交所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从文化数据的确权登记流程标准化,到交易环节的合规性审核,再到后续的监督管理与纠纷调解,全方位制定细致且具操作性的规范准则。通过强化日常运营监管,定期开展内部审计与风险排查,确保各项交易活动严格遵循既定规则,为市场参与者营造出公平、公正、公开的交易生态,赢得了市场的高度信任与赞誉。
深圳文交所努力打造综合性文化资源流通平台,为文化资源供需双方搭建起高效、便捷的对接桥梁。一方面,广泛汇聚各类文化资源持有者,无论是公立博物馆、艺术院校、国有文艺院团等公有制文化单位,还是民营美术馆、文化创意工作室、自由艺术家等多元主体,都能在此展示、登记文化数字资产、作品或文化产品。另一方面,精准匹配文化企业、投资机构、收藏爱好者等资源购买者需求,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资产选择。凭借强大的资源整合与创新孵化能力,持续推出契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新服务。持续推出各类展览展示应用场景为用户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突破时空限制拓展文化消费场景;线下应用场景体验产品将数字文化与实体场景深度融合,赋能传统文化场所数字化升级;孵化各类子平台及文化IP服务生态产品深挖文化IP潜力,助力其衍生开发与授权合作;大数据智能服务精准剖析文化市场趋势,为文化企业提供决策支持,提升创作效率与质量。
此外,文交所积极探索文化企业融资新模式,例如提供文化企业数据价值管理等创新举措优化文化企业资产结构,增强融资能力,为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提供全方位、强有力的支持。
该交易平台以“连接器”角色构建文化数据要素流通枢纽。从生态闭环的角度,孵化十余个子平台(如影视要素、文化IP),形成“数据—创意—产品—消费”闭环,推动数实融合交易场景。从区域协同的角度,分别在福建、四川等地建立专业中心,实现“一区域一平台”布局,激活县域文化资源。
秉持开放合作理念,深圳文交所积极筹备创办深圳数字文化产业创新研究院、区域国别声音资产研究院等重要研究机构,联动产业界、学术界、科研界等各方力量,实现“产学研转用”五维联动发展模式。其依托产业界提供实际需求与应用场景,重视学术界贡献前沿理论研究成果,关注科研界攻克关键技术难题,联合各方紧密协作实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项目孵化与资本对接,这一合作发展模式全方位为文化产业赋能,推动文化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在垂类应用场景孵化方面,推出十余个聚焦特定文化产业领域的子平台交易生态,黄金首饰珠宝平台为行业提供精准资源配置与交易服务,文化艺术品平台助力艺术珍品交易流通与价值发现,文化IP平台盘活优质IP资源,数字认证平台保障文化数字资产权益等。同时,与各地方政府紧密携手,建设区域文化大数据专业中心和文化体验中心,深度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域文化标识的数字化产业集群。通过多样化、深层次合作模式,深圳文交所凝聚起各方智慧与力量,全方位拓展文化产业版图,激活文化产业发展的“一池春水”。
深圳文交所积极探索文化数字化创新场景应用,让沉睡的文化资源在数字化浪潮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化领域,借助合作方高精度扫描、三维建模、数字修复等先进技术,将大量文物、古籍、传统音乐等转化为高清图像、虚拟模型、数字音频等数字资产形式。这些数字资产不仅完整保存了原貌特征,还借助虚拟博物馆、在线古籍阅读平台、数字音乐库等渠道,实现广泛传播与共享,让更多人领略传统文化魅力。文化数据与影视行业深度融合,通过大数据分析挖掘文化故事元素,为影视创作提供丰富素材,精准定位受众喜好,助力打造爆款影视作品;特效制作环节运用文化数据模型,实现逼真视觉效果与文化内涵展现双重提升。在游戏领域,文化数据赋能游戏场景构建、角色设计、剧情编写,开发出富含文化教育意义的游戏产品,使玩家在娱乐中汲取文化养分;动漫制作方面,以传统文化故事为蓝本,结合数字绘画、动画制作技术,创造出极具文化辨识度与艺术感染力的动漫角色与作品。地方文旅融合发展进程中,文化数据应用通过分析游客偏好、地域文化资源分布,开发出定制化文化旅游线路及衍生产品,不仅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更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供全新思路与模式。
综上所述,从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的实践经验表明,文化数字化进程需以制度创新为根基、技术融合为工具、生态共建为目标,构建效率应用与安全规范并重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其经验可归纳为四大核心启示。第一、制度先行:顶层设计驱动要素流通规范化。文化数字化需依托国家战略的刚性约束与政策弹性,通过《数据二十条》《文化数字化战略意见》等制度框架,明确数据权属界定、交易规则与收益分配机制。深圳文交所通过“数据确权—资产化—流通应用”全流程标准化服务,为文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提供了可复制的制度模板,在保障数据主权的前提下激活了市场活力。第二、技术赋能:可信生态破解数据流通瓶颈。区块链与隐私计算技术的深度融合,构建了去中心化、可追溯、防篡改的交易环境,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深圳文交所依托技术工具打通“数据孤岛”,两年内完成几十万组文化数据资产跨域流通,其黄金珠宝、数字认证等垂类子平台的差异化定价模型,更证明了技术对文化资源价值发现的撬动作用。第三、生态共建:多元协同激发全域价值裂变。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协同网络,深圳文交所打破行业壁垒,联动地方政府、科研机构与文化生产者,构建“产学研转用”一体化生态。其“一区域一平台”布局(如福建、四川专业中心)不仅激活县域文化资源,更以“中央枢纽+区域节点”架构实现文化要素的全域整合,推动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的深度绑定。第四、价值平衡:市场化与公益性的动态调适。文化数字化需警惕过度商业化对文化原真性的侵蚀。深圳文交所通过优化文化企业数据价值管理体系的构建,保留文物、古籍等资源的公共文化属性,借助虚拟博物馆、数字古籍库等公益性场景实现文化普惠。这种“商业价值挖掘—文化价值反哺”的双向机制,为全球文化数据要素市场化提供了兼顾效率与公平的中国范式。
随着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的深度应用,深圳文交所有望推动文化数据从“资源流通”向“智能创造”升级。一方面,通过AI辅助创作、虚拟人IP孵化等技术,重构文化内容生产链条;另一方面,基于数据资产的信用评估、风险预警等治理工具,赋能文化产业决策科学化。其目标不仅是实现交易规模从千亿向万亿的跨越,更在于构建“数据驱动创作—创作反哺生态—生态增值数据”的良性循环,最终成为全球文化数字化创新的核心策源地。深圳文交所的实践,验证了“制度—技术—生态”三位一体模型的可行性,为文化强国战略提供了可操作的落地路径。其贡献不仅在于探索出文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深圳方案”,更以“数据确权机制”“垂类定价模型”“区域协同架构”等原创性成果,为全球数字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升级提供了中国智慧。未来需进一步深化文化数据跨境流通、智能合约法律效力等前沿议题研究,持续完善这一“中国范式”的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