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报道详情
数字经济又现新“赛道”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频道报道,不久前,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上线国际声音资产交易平台。“声音”这一抽象概念被赋予资产属性,成为业界关注的话题。
从马头琴演奏到昆曲唱段,从市井喧嚣到自然天籁,这些声音都可以通过确权、定价、交易等系列流程,成为可流通的文化资产。这一资产并非简单的声音记录,而是指由声音元素所构成的,兼具历史应用价值、文化艺术价值、科学实用价值等多重价值的文化资产,涵盖自然、社会、思维等多个领域。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桑海波表示,评估声音资产主要基于两个关键因素。其一为价值元点,即其对人的自身进步所发挥的作用,例如文物级别的声音资产,其所处时代、年份等信息至关重要。其二是价格原点,例如磁带、书籍的售价,杂志文章的字数等,国际上都有通用的算法,同时还会有专家团队进行评估。
从市场前景来看,声音资产的潜力巨大。国内已启动系统性开发声音资产项目——国家声景港建设示范工程,并陆续在北京、内蒙古、四川、海南、上海等落地多家声景港示范基地,推动声景资源在公共服务、新文旅体验、国际传播等领域的创新应用。
声音资产在传统文化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区域国别声音资产研究院院长、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和云峰表示,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国际声音资产交易平台的建立,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提供了新的载体。“通过对传统音乐的录制、储存和建档,建立声音数据库和博物馆,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同时,声音资产的开发利用也将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如与现代音乐、影视动漫的结合,以及作为旅游项目的一部分,可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沉浸式体验。”和云峰说。
对于助力乡村振兴,声音资产能够为乡村文化活动注入新活力、新内涵,并在丰富乡村文化活动、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培育文化传承人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声音资产可以通过与科技融合创新,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促进产业跨界协同。“对于乡村地区非遗等的记录、传播及教育,声音资产同样意义重大。”和云峰说。
也有业内专家认为,这一声音资产交易平台的建立,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同样重要。这些声音资产的应用场景广泛,可将其作为原始素材用于纪录片、表演场景、影视背景音乐等,也可用于收藏、欣赏或作为教材,为传承人带来经济收入。
在行业看来,旅游业将成为声音资产最为重要的应用场域之一。尤其是地方特有的声音资源,譬如自然景致中的声响、地方戏曲音乐以及方言等,不仅承载着地域文化,更是旅游目的地独特魅力的彰显。
尽管声音资产交易平台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但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专家指出,该平台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机制,明确产权界定,避免过度商业化。同时,平台还需要建立分级监管体系,确保上传内容的品质并且合规合法。
专家建议,平台的建设需要不断完善标准,提升专家审核水平,确保上传的声音资产具有科学实用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比如,内蒙古声景港的建设将会遵从专家审核制,每年仅上传精选内容,将从内蒙古丰富的资源中精选兼具学术、文化价值的作品,避免低质泛滥。
“声音资产虽具有经济属性,但开发中仍需注意预防过度商业化,这其中的关键是建立良性循环机制。”和云峰表示,未来需要多管齐下,如完善立法,禁止过度开发濒危核心技艺;明晰产权,区分集体与个人文化资源,建立集体信托制度,严禁私人和企业垄断;建分级监管体系,联合文化学者等多方力量,平衡商业化与公共享有权;用经济杠杆扶持非营利项目、协助保护性项目,实现合理开发;强调公共属性,推动声音资产数字化开放,避免潜在的资本垄断。
记者了解到,2026年国际声音资产交易平台将向企业与个人开放。这意味着,对普通人而言,声音经济的蓬勃发展将带来更多机遇。届时,那些具备历史应用价值、文化艺术价值和科学实用价值的声音资产,都可通过注册交易实现价值最大化。
专家认为,该平台的出现或将重塑声音表演艺术的定价体系——表演者可凭借录音资产的多次交易,形成“一次创作、终身分红”的模式;同时,平台能为活态声音及口传心授的非遗项目进行系统确权,将独特的声音技法拆解为声音IP,有效破解其商业化困局。与此同时,当前平台的运营仍面临一系列难题和挑战,如即兴表演的原创性界定难、行业内版权意识的普遍缺失,以及声音资产打包、维权等相关人才的稀缺。随着区块链和AI技术的应用,这些问题有望找到解决新思路。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