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4日,深圳文交所联合产、学、研多方力量,深入探讨文化数据赋能实体产业的实现路径与标准体系。以下是中国艺术经济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西沐在深圳文交所创新发展专家座谈会上的发言摘要:
1、在严监管与经济发展困难的大环境下,深圳文交所取得了交易额突破1000亿的成绩,实属不易,非常靓丽,难能可贵。早年文交所的发展道路是相当曲折的,经历过很多挫折与失败,如今取得交易额突破1000亿的成绩,经验值得总结。
2、规范了交易结构与体系。1000亿的交易额得益于交易结构与体系的建构与规范,交易规范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深圳文交所在近几年里规范了交易结构、完善价值评估体系、资金监管模式等等,构建起了完整的交易结构和体系。规范的交易结构与体系为今后文交所的发展打下基础。
3、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与治理取得突破。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是一个文交所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一方面它需要建立在三公原则之上的公信力,需要文交所不断给予增信,还需要建立系统的支撑体系与服务体系,同时,需要建立相应的治理能力与体系。深圳文交所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服务平台,积极参加国家级标准的编制工作,包括《数据资产 数据资产入表指南》团体标准以及文化数字资产交易指南与文化数字资产评估国家标准等,把深圳文交所的相关模式、体系与做法建设性地反映在国家级标准之中,使得文交所平台公信力进一步得到加强。
4、建立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运营管理队伍。深圳文交所重视并系统建设一支运营管理队伍。近年来,深圳文交所不断吸纳行业人才,扩大核心运营团队,通过定期组织专业培训、开展跨部门交流项目以及引入外部专家指导等方式,持续提升团队成员的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为文交所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1、规模问题需进一步突破。深圳文交所作为一个国家级交易平台,最硬核的说服力就是交易额,其他事情做得再漂亮,没有交易额就没有话语权。千亿级仅仅是一个起点,在不长的时间内实现万亿级才是目标,才能与自身的位置相适配。也就是说,相较于国内成熟的交易市场来说,目前深圳文交所完成的交易体量仍需进一步提升,要向万亿级的规模前进。
2、路径依赖问题。我们比较习惯于传统文化艺术资产的交易及相应体系的探索,习惯于在原来的平台上摊大饼,对新的文化数字资源并不是特别欢迎。表现在交易规模上就是绝大多数交易额还是传统性的,数字化资产的交易规模不大。路径依赖问题,这个依赖指的是交易结构和交易产品方面,创新力度不足,这导致千亿级的交易场景中,真正做到数字化的转型或者数字化交易的规模只占少部分。
3、系统惯性问题。这个问题主要反映在管理与服务上。一个系统一旦建立,它就必然会维持自己的稳定性,对改变产生抑制,从而产生系统的惯性,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对于文交所的运营管理更是如此。特别是对于机制的创新与体系升级问题,一个成熟的交易体系,会逐渐对管理上产生一种惯性作用,会对后续业务的创新、发展造成阻碍,深圳文交所应该在运营中,时刻警惕这一现象,要经常改善、升级自身的业务模式及服务水平,用创新来引领管理,要克服一些已形成的“惯性”。
4、核心竞争力问题。文交所开展业务一定要围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展开,不要脱离自身的管控能力过分扩张。一定要树立专业化是规模化的基础的观念,而不是相反。要清楚地认知文交所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核心竞争力意味着核心竞争能力、手段、工具,也就是说,只有围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更好地维护好平台的公信力,实现平台公信力的增信。深圳文交所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要坚守底线,合规运营,完善好平台的综合服务能力,为市场提供公平、公正、守信的平台,要不断强化这方面的意识。
5、知识结构问题。要重视建立与创新业务智能相适配的团队的知识结构,搭建团队学习与更新知识的组织环境。平台机制与服务手段的创新,必然需要持续不断地深入学习。团队上下都应活跃思维,保持学习热情,营造团队的学习氛围,更好地去应对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各项挑战与机遇。
1、围绕机制创新,推动交易结构与规模数智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是在数字化与数智化背景下的一个基本要求。最核心的是建立与数实结合相适配的基础设施、平台结构、运营结构、产品结构与营销服务体系,要花大力气实现这个转型,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文交所才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路子。也就是说,在机制创新基础上,在交易结构和交易规模上实现数字化转型,这是我们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关键环节。
2、建构适应数智化发展的系统。首先,要在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搭建该系统与体系。其次,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包括系统创新、体系创新和交易标的创新,这既是核心所在,也是关键之处。
3、打造数字化转型的产品服务平台。文化数字资产的交易必须有自己的标的物,一个是不能作为其他平台解决问题的一个通道;另一个是要建构起自己平台特色的数实结合的高质量标的物生产平台,这个平台要体系化、制度化、常态化、体系化。
4、下大力气做好运营管理的监管与终端控制能力的提升。目前业务最容易出风险的环节就是两头,一头是标的物无风险;一个是终端投资者(消费者)风险。强化运营管理的监管力度与终端掌控力,提升平台的监管效能,妥善治理各种场景下的状况。关键是要做可掌控的业态,这是关键中的关键。
5、做好平台治理体系。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制度;一个是标准。做好平台的治理体系建设,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内控制度至关重要,我们的一些做法要从管理办法提升到制度层面。平台该如何管理,平台下的客户又该如何管理,这些都需要制度来规范。同时,要完善平台内控标准,也就是企业标准。目前我们数字化资产的内控标准要重视分类管理,每一类如文化数字资产的复合资产内控标准是什么?文化数字资产的内容资产内控标准是什么、文化数字资产的数据资产内控标准又是什么?等等。诸如此类的标准,我们都应当明确并完善,以此来推动我们的治理体系的建设,从而探索文化数字资产交易的中国方案。
6、生态培育。必须在生态体系建设中,重视不同主题的集聚。即围绕交易平台,建构平台+业态+生态的生态发育路径,而不是仅仅着眼于交易,一味地追求交易额的增长。倘若交易额不断攀升,但缺乏坚实的生态基础,将会面临巨大风险。正是因为有了生态基础,交易额才能持续产生效益,我们的业态发展才能保持健康。




粤公网安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