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国旅游演艺资本与运营峰会上,北京清大文产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季表示,十三五期间,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将成为我国支柱产业,这两个产业在未来5-10年将达到15万亿规模,值得关注。
中国经济的机遇与挑战
十三五期间,中国到2020年经济总量能达到104万亿(人民币),其中两个指标是非常显著的:
第一个是文化产业,到2016年文化产业会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文化产业在十三五期间,要达到10%,10.4万亿——12万亿(人民币),这是非常大的一个指标。
第二个是旅游产业,在去年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发展规划中,明确表示在十三五期间,旅游产业要成为国家支柱产业,达到5.5万亿——8万亿(人民币)。
这样,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一共达到15万亿(人民币),这是非常大的数字,占到国家经济总量的15%—18%。
所以未来五年文化和旅游业是国家发展规划的重头戏。
文化旅游产业创新时代的开启
奥巴马曾经说:20世纪看一个国家的财富、国土面积、军队数量,21世纪看一个国家的竞争力,要看全民的创造力和创新力。
与前美联储主席库伯交流的时候,其表示美国危机后的兴起,已经超过了危机前的最高点,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技术的创新。21世纪最重要的两件事情,就是以美国引领的全球新技术革命,和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
全球人类智商研究显示,以东亚儒家文化圈的人群智商最高,平均IQ达到105,但是,中国人的创新却远远落后,原因在于制度问题,我们要看清问题所在,如果中国想走双创之路,想创新,就一定要从制度上进行改革,进行思想解放,做不到这一点,中国想走互联网+的道路就会存在很大问题。
科技对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影响。美国国家工程学院认定的20世纪最伟大的工程技术成就包括电气化、汽车、飞机、计算机、电话等等,技术对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举个例子,如果没有汽车飞机,我们的国际旅游人次100万都达不到。所以我们的旅游产业发展受技术影响很大。
十三五期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
中国文化旅游产业未来发展重要特征:
全球化
文化产业发展无极限。总书记说:改革开放前三十年靠经济,后三十年靠文化。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是: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中国软实力话语权的一个重要指标;文化产业是我国下一步示范型服务业的高端产业,文化不走出去,中国模式则不可能被全世界认可。文化产业已经和我国的软实力、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了。
信息化
数字融合与文化传媒边际收益递增。十三五期间,新鲜的产业产值70%是文化+科技,文化+创意这一类产业构成的。
集聚化
从物理空间集聚到无形资产的集聚。现在旅游产业的已经不是靠传统意义的空间和投入产值打造,未来以技术为支撑的创新产业发展前途无量。
资本化
文化传媒并购与集团化扩张。未来文化传播平台大规模并购会成为十三五期间一个显著特点。今后文化+金融,旅游+金融的模式会成为行业非常大的一个显著特征。
日前美国在国民生产总值统计中,明确将软实力——研发创意作为GDP总量的统计指标,根据新的核算方法,知识产权产品占GDP比重将达40%,走在了世界的前面。相信将来也一定会成为影响我国统计GDP指标的因素。
我国文化产业内部存在不同业态,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常态文化产业,利用高科技兴起的创意产业,依托或借助旅游业为龙头发展的特色文化产业,各种业态并存,都需要以创新为前提。十三五期间,以高科技为依托的信息的创意产业将是我们国家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
未来展望
上个世纪是以大者为王的时代,今天是创新为王的世纪。
对旅游业而言,颠覆这个行业的就是共享经济模式,公共服务外包服务模式,旅游行业中所包括的吃住行游娱购,全部都将被颠覆。比如现在住、行已经出现颠覆了,吃也出来一种新模式,以后大家可以不用去饭店吃饭,直接在家里吃,就是通过互联网平台。中国餐饮行业仅北京一年就有超过2000亿人民币的市场,如果将这些闲置的社会资源全都派发出来,影响将非常巨大。
所以说我们处在一个最好的时代,也处在一个最坏的时代,对于有学习力创新力的企业来说,你面临着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你可以创造世界五百强乃至五十强的企业;但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我们在可预见的未来,5-10年内,中国倒下的绝不是小企业,而是一些大企业,那些大企业如果不能改变传统的商业模式,改变传统的思维,加强学习力,就一定会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