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该意见为推动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发挥了指导性作用。就这一政策,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广播电视网络视听专业委员会委员包冉接受国际在线《华语环球》节目采访,解读文化数字化如何让文化更活、更火,如何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文化产品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文化。
访谈整理如下:
国际在线《环球华人》主持人高楠:
包老师,当前中国积极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您认为原因有哪些呢?
包冉:
我觉得可以首先用四个字来定义它,叫恰逢其时。这是第一个四个字,如果是再用四个字来概括它的未来,就是前景无限。为什么说恰逢其时?这次发布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我们可以简单先破题。
首先它的主体是国家文化数字化,这样一个很庞大的涵盖的定义,看起来有点飘渺,什么叫国家文化数字化?
我们都知道文化是一个特别大的内涵的一个定义。它包含但并不限于很多的文艺作品,文化设施、文化平台、文化场所、文化产业等等,而数字化更是一个现代数字智能社会的基础设施,包括有但不限于通讯网、广电网、互联网、物联网,还有正在蓬勃发展的方兴未艾的卫星互联网等。
这些都是数字化的一些基础设施,它还包括了各种各样的客户端的终端APP,也包括很多客户的硬件终端,手机、电脑、平板,还有各种各样的智能汽车等等,而战略又是一个什么?是一个在总体发展趋势的把握上,要定方向、定目标,给出一个明确的指向性的全盘工程。
那么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可见的它是我们现在整个社会的数字化程度,文化产业的发展程度已经进行到了一定的成熟阶段之后,才有可能提出这样一个伟大的工程战略。我们可以简单回顾一下,现在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对全世界来说是不折不扣的数字化大国,互联网的大国,同时也是文化产业的大国。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现在的互联网,包括我们的可管可控的专网,也包括互联互通的互联网这个领域,我们在全世界的网民的占比,按规模来说,我们绝对是全世界第一大互联网的网民大国。
更重要的还有一个,网民在总体的居民数量人口数量的总占比,我们也是全球首屈一指。实际上也就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顺畅的网络普及的终端,低廉的资费,将任何形态的文化产品,只要它能够数字化的文化产品,通达顺畅地传递给每一个用户,这样的基础在全世界也是不多见的,恰恰由于有了这样的基础,我们才可以进行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总体提升。
我想这也就是恰逢其时、前景无限。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次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中,提出了八大具体任务,这些任务我们不妨一一来解读一下。
第一个任务是统筹利用文化领域已建或在建数字化工程和数据库所形成的成果,关联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这里头实际上我们就点到了一个最核心的问题,既然是文化数字化战略,那么首先离不开数据,这些年我们在网络和信息IP技术领域,大家谈比较多的一个词叫大数据。
当然,大数据更多指代的是一种对算法的总和,以及对数据使用利用挖掘的一种方式和方法,归根结底它还是数据,而数据是我们看到链接物理世界和网络世界的最核心的桥梁。原来都是物理世界,没有互联网,没有计算机,没有适度化的可能。现在我们有了这样一个链接,它其实就是将物理世界所拥有的任何文明和文化的成果,来转换镜像为赛博空间的数字化的产品。
而这其中最核心的关联就是数据库,否则你怎么去检索怎么去索引呢?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这里面提到了,统筹利用已建或在建的数字化工程和数据库,这里面其实还点出了一点为什么这时候要统筹利用,其实我们已经建了很多了,别的不说,在以古典的文化保护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你看故宫有故宫的文化数据库、文物数据库。其他很多文旅景点,国家文化文物保护单位,都有相应的数据库建设。这些数据库在过去很多是自建自的,各建各的。它并没有实现互联互通,也没能实现在整体上形成一个中华文化的数据总库,这里面可能就带来了很多资源浪费。
因为我们说这种数据库的采集,它要比一般的电商领域的数据库采集难度和成本都要高得多。其实这些数据库的形成都是人类共同的数字文化财富,它应该在共享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所以这里我们看到要统筹利用已建或在建的成果关联形成。实际上就把它串联在一起。
第二个重点任务,夯实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依托现有有线电视网络设施,广电5G网络和互联互通平台,形成国家文化专网。这很关键。大家现在一提到网络,就默认为互联网,但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保护都还蕴含着两重因素,一重因素是对内的和对外的积极弘扬本国文化历史成果和时代实践的最新成果,在互联互通中让人类共同分享文化的进步和文化的历史。
但另外一方面,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有边界的,网络也是有边界的,每一个国家的文化其实都还蕴含着文化保护,最刻不容缓、不可或缺的文化安全的战线与底线。我们说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保护,是防止文物流失,任何一个国家政府和法律都会规定你不能走私偷运国家的一级保护文物。那么数字世界也是同样的道理。
那么形成国家文化专网就很有用,因为第一国家文化专网可管可控。第二它能够实现在数字时代对于文化产品的有机保护。大家可能会问了,传统的物理世界,如果用非法手段获取一件国家保护文物,这是犯罪毫无疑问的,但数字化产品都是复制出来的,有什么样的保护?大家别忘了现在有很多流行的技术趋势,比如说Web3.0,比如说数字藏品(NFT),这些实际上在数字领域也可以对任何一件物品进行确权,来确定他的权益和权利,以及鉴权,鉴定他的权益和权利。
也就是说在数字视野中,我们已经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为基础,实现对虚拟物品的确权和鉴权。而文化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天生具有虚拟属性,比如一首诗歌一件创作,这些恰恰是构成了数字世界中的文化保护的战线。所以说我们有必要形成国家的文化专网。
第三个任务,鼓励多元主体依托国家文化专网,共同搭建文化数据服务平台。这点我认为它主要点出要想建好国家文化专网,既要确保它的安全,可管可控,更要强调它的开放性。你看鼓励多元主体,不管你是相关的事业单位,还是市场主体、企业,这种多元主体它才能共同将我们的文化数据服务平台发展得越来越好。这点毫无讳言,比如我们看互联网上的互联互通平台,事实上就以民营科技企业为主。而且在过去几十年的互联网的发展中,已经表现出了强大的活力,技术创新活力以及产业发展活力。
第四个任务,鼓励和支持各类文化机构接入国家文化专网,利用文化数据服务平台,探索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这一点我认为它的核心是两个字“赋能”,因为我们知道传统的各类文化机构本身最擅长的是文化领域,而不是数字化领域。但是现在我们既然跨越到了文化数字化领域这样一个前瞻性的发展、战略的发展的话,那么有必要通过国家的这样一个文化数据服务平台,为各类文化机构来赋能,这种赋能直接就可以连接到下一项重点任务。
第五个任务是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我们就列举其中一类文化机构,各种演出场所或者演艺舞台。除了国家大剧院等国家级的大型表演舞台,还有影视文化演出机构等等,这些文化演出机构,除了自己的数字化建设之外,充分利用国家文化数据服务平台来进行接入,它就可以获得什么样的能力?我想它就可以大力开发很多数字文化消费新场景,比如说通过沉浸界面,以XR,也就是VR+AR,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的方式来实现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中的很多更加酷炫的功能。
实际上现在充分利用XR技术在舞台上呈现出非常漂亮的全新效果,这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了,每年的春晚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很酷炫的效果都是这么做出来的。可是这里面有一个前提,它投入不菲,投入不简简单单是物质的、资金的投入,更是基础的投入。
所以说如果能有一个充分的可为大家赋能的平台成立了,大家可以通过更多快好省的方式,来通过这个平台以及这个平台上的其他的生态伙伴,更加便利的顺畅的结合合作。这样的话是不是就可以使我们的不同层级的、不同体量的、不同能力的各类文化机构都拥有了顶级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这样的能力,这显然是对我们为人民群众提供数字文化,数字化文化新体验带来的一个契机。
毕竟我们中国很大,不同层级、不同层次的文化机构也很多,在这样的一个氛围之下背景之下,我们不能奢望每一层级的到了县一级的,到了地市级的,它的文化机构依然拥有和一线核心城市以文化机构一样的资金和技术实力,这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通过公共的平台予以赋能,这是我对第四和第五项任务的理解。
第六个任务,统筹推进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和公共文化云建设,增强公共文化数字内容的供给能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这里面实际上我比较看重的是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我们都知道阅读是一个民族的最好的习惯,而现在在数据化时代,实际上传统意义上的泡图书馆就显得有点局限了,我们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接入到智慧数字图书馆体系。这实际上也是一种需求,为我们的公共文化云提出了相关需求。所以说在这里面我觉得全国的图书馆这样一个系列的建设,以及公共文化云,更重要的是在很多的下沉市场,为我们的乡村振兴、基层民众的素质提升,以及为更多的想通过公共文化云来进行自我知识结构升级的广大群体带来了福音。
第七点任务,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在文化数据采集、加工、交易、分发、呈现等领域,培育一批新型文化企业,引领文化产业数字化建设方向。这里主要是又是另外一种赋能,是为了整个文化产业振兴而赋能。前两年我们曾经出过一个政策,非常关键,叫做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在规划之前,文化在我们的主流语境中一直没有被正式的视为一个支柱型的产业。
文化是产业,但是过去大家总觉得文化够得上支柱型产业吗?但是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明确提出,我们要努力将文化产业也建设成各个区域的支柱型产业,支柱型产业就意味着它所创造的GDP或者是总产值应该占到本地区的不少于5%,我印象中应该是这个比例,那就很可观了。
我们传统意义上都说整个生产力建设的主力是工业、农业、加工服务业,文化产业从广义来说它属于第三产业。但是文化产业从一个过去只是说大家说文化事业发展,后来进化到产业发展,后来又进化到支柱型产业发展,它还是大有前途的,但是也需要不断为文化产业来赋能。所以说这次提出的数字化布局实际上是一脉相承地继承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对文化产业发展给予的期待。
第八个重要任务就是构建文化数字化治理体系,完善文化市场执法体制,强化文化数据要素市场交易监管。这就是说我们既要赋能,既要提升,既要开放性的发展,同时也不是放任自流。
任何事情都有边界。这个边界实际上就是依法合规地去发展。这几年我们看到,在互联网领域强化要防止资本的无序扩张,防止滥用垄断地位对市场健康发展的影响。我们遵循有关法律法规,对很多案例提出了罚单。这点全世界都有,欧盟对美国很多互联网公司开出的罚单都是几十亿上百亿的,所以说大家都遵从土壤原理,不要随心所欲,不欲惧,而这个惧就是治理体系。有了一个很好的治理体系,大家实际上也就能发展得更加安心,也能发展得更加健康。
国际在线《环球华人》主持人高楠:
包老师,刚刚您给我们详细地分析了《意见》当中有非常重要的八项任务,那么在这八项任务之后,我们一定会有一个非常宏大的文化数字化的工程。那么在推进文化数字化的过程当中,您认为如何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从而更好地把这项工程做好呢?
包冉:
其实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天然是统一的。首先第一,我们划出一个底线,这个底线就是法律法规。其实我们可以说法律是下限,就是说如果这个人都违了法了,他一定是打破了最下限的东西。所以下限就是法律法规,这是绝对不能打破的,这是红线。
那么在红线之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健康的市场化的方式来推动和发展,他一定无论是在过程中,还是在最终的实践成果中,会促进整个社会整个民众的生活福祉。因为经济盘活了,整个的文化产业链也盘活了。然后在中间会创造出很多的就业岗位,这些就业岗位又会使得我们的文化产业、文化事业能够成为越来越诱人的吸引年轻人,或各路资源、资金、资本进入的一个领域。
大家都觉得你这很有希望,你这很有发展,那么人财物就会源源不断的进入和投入,这种进入投入反过来正向循环又会带来更多的平台建设成果、产品的建设成果以及互联互通的效果,使得我们广大人民群众在享受文化数字化的各种线上线下、在线在场的综合一体化体验的时候,也会更加顺畅和舒畅,这岂不是两全其美的事情。
但是还是那句话,任何这些运作发展都要时时刻刻遵循牢记我们不能违法违规,不能打破这个底线。我觉得底线支撑是天然的核心。
文章来源:网络视听生态圈